不良口腔习惯正在偷走孩子的“颜值”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张映娟(桂林市口腔医院特诊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地包天”、“龅牙”、牙齿拥挤不齐等错牙𬌗畸形已成为儿童的常见疾病。有研究表明,错牙𬌗畸形在中国的发病率已达67.8%,其病因有遗传和后天环境两大因素,口腔不良习惯是后天环境中的一大因素,占各类错牙𬌗畸形的1/4左右。长期的口腔不良习惯不仅会影响儿童牙列和颌面部发育,悄然改变孩子的面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一、这些习惯,正在重塑孩子的脸型
1.口呼吸:从“口呼吸面容”到全身危害
由于鼻腔结构异常、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等原因引起呼吸道阻塞,是孩子出现口呼吸的主要原因。口呼吸时缺少了鼻腔对病原体的阻拦,会使孩子患口腔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口—鼻腔气压的正常平衡被打破,孩子颌面部的正常发育会受到影响。如果家长观察孩子出现开唇露齿、上牙前突、下颌后缩、面型变长等改变,很可能是出现了“口呼吸面容”,需要及时纠正。
若是因为鼻咽部疾病引起的口呼吸,则需要在耳鼻喉科诊治;如果是因为骨性关系差异较大,如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或双颌前突、唇肌不能自然闭合等,则需要通过正畸治疗改善骨性关系,再结合唇肌闭合训练,纠正口呼吸;口呼吸也可能来源于上唇过短,这种情况需要唇肌训练来改善唇形态与唇功能。
2.吮指/咬物、咬唇/吐舌:正在制造“龅牙”和“牙缝怪圈”
幼儿长期吮指/咬物会使上下牙齿受力不当,从而引起上下前牙前突,造成开牙𬌗。严重开牙𬌗不仅影响面容还会引起语言和咀嚼功能明显受损。如果孩子长时间有咬下唇的习惯,可能会导致上前牙间隙增宽、下前牙拥挤,形成深覆牙𬌗、深覆盖。
吮指/咬物、咬唇/吐舌的不良习惯常常具有心理背景。吮咬会让儿童有安全感,但长期吮咬的代价是颌面部异常发育,纠正它常常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将吮咬习惯转化为其他的替代方式,才能避免对颌面部发育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咬合异常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如上下前牙距离过大时,下唇不得不放在上下牙列之间,需要正畸治疗改善前牙咬合状况,才可能避免。
3.偏侧咀嚼:正在雕刻“大小脸”
多是由于牙齿咬合问题所致。单侧的坏牙或咬合不良会影响咀嚼功能,孩子不得不使用另一侧牙齿吃东西。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诊,治疗龋坏牙列,恢复咬合功能。少部分单侧咀嚼的孩子是咀嚼习惯的原因。遇到这类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并在孩子进食时提醒应双侧咀嚼。两侧面颊受力不均会导致颌面部发育不对称、肌肉失衡,久而久之会引起错牙𬌗畸形、咬合关系紊乱等问题。
二、拯救颜值:抓住3个黄金干预期
1.乳牙期(3-5岁):习惯破除关键期
行为干预:通过涂抹苦味剂或将手指缠上胶布或绷带等物理方法戒除吮指。通过闭口训练(含纸片练习)等肌功能训练方法来纠正口呼吸。
工具辅助:利用唇挡、舌刺等矫治器来破除吐舌、吮指等不良口腔习惯。
2.替牙期(6-12岁):骨骼重塑窗口期
功能矫治:肌功能矫治器(如MRC)矫正口呼吸,扩弓器改善上颌狭窄。
3.恒牙早期(12-15岁):颜值抢救最后机会
固定矫治:金属托槽或隐形牙套排齐牙齿,调整咬合。
正颌手术:严重骨性畸形需18岁后联合正畸—正颌治疗。
三、预防攻略:家庭护理四部曲
1.提高认知 家长要提高对儿童口腔生理的基本特点和不良口腔习惯的认知。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孩子睡觉时张口呼吸、流涎;铅笔、衣角等物品有明显齿痕;喜欢吮指或咬唇;面部左右不对称,照片中尤为明显;发音含糊(如“s”“z”发音不清)。只有去认识它,发现不良习惯,才能去及时处理。
2.纠正习惯 佩戴矫治器是纠正口腔不良习惯的重要方法,例如舌刺技术可以矫正不良的舌习惯、唇挡可以矫正不良的唇习惯。矫治器搭配口腔训练效果更好,如“抿嘴微笑”练习、吹气球训练等。
3.饮食调整 多吃苹果、玉米等需咀嚼的食物,刺激颌骨发育;避免长期食用粥、糊状等软烂食物。
4.专业护航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错颌畸形也不要紧张,去寻求专业口腔医生的帮助,及时就医,定期检查。
预防胜于治疗,及时纠正口腔不良习惯是预防颌面发育异常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是面部美观与牙列健康的基础。预防需要医生的指导,更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和坚持。从今天起,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别让不良口腔习惯偷走他们本该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