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要闻

06版:时事

07版:时事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5年03月03日

人间三四月 春耕农事忙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03日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三月的风吹破了枝头的早樱,充沛的雨水奏响了春之序曲。
  “春分一侯,玄鸟至。玄鸟归,春耕始。”古人把通身漆黑的燕子称为“玄鸟”。燕子归来之时,便是春耕开始之日。在桂北大地广袤的乡野间,到处可见勤劳的人们在翻土播种,为一年到头埋下丰收的伏笔。
  在资源县,蓬勃的生命力就蕴藏在湿润的泥土里。六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学会了人工栽培稻子的技术,以保一年到头粮食无虞。
  桂林地区古老的稻作文化要从一堆已被炭化的稻米说起。1997年,在距离资源县城13公里外的晓锦村,考古人员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晓锦文化遗址。在这里,考古人员水洗出了13000多粒炭化稻米,揭开了埋藏了千年的桂林农耕文化的序幕。
  宁永勤是资源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他先后参与了晓锦遗址的四次发掘工作。他介绍说,炭化稻米在中国不是很多,特别是岭南还没有发现过。晓锦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位于岭南海拔最高的地区,迄今年代最久、数量最大,因此晓锦遗址也被视为岭南稻种起源基地。这些稻米均为人工栽培稻,为早期广西稻作农业找到了实物例证,填补了原始稻作农业地区性空白。
  农历二月二,民间称为“龙抬头”,也是传统的“春耕节”。这天,灌阳县的农民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春耕活动。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土地变得柔软肥沃。耕牛和拖拉机共同犁开了泥浪,一股新鲜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在田地旁不远处有一洼水池,用于养殖禾花鱼。在插秧的时候,农民们把鱼同时放进稻田里。等到水稻成熟后,吃着稻花的鱼儿也长大了,于是人们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应季的美味禾花鱼。通过这种鱼稻共生模式,每亩地不仅收获丰盛的稻米,还能增收50斤左右的禾花鱼。
  春叠根根银带,夏翻道道绿浪;秋累层层金阶,冬锁条条苍龙。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仿佛是大地上的一台时光留声机,记录着四季的变迁。随着时序进入三月,龙胜梯田也逐渐进入了春耕阶段。
  “青蛙一跳三块田”,描述的是龙脊梯田之窄。在狭长细窄的梯田上,没办法用机器耕种,因此在龙脊上,人们仍然保留了最古老的耦耕方式。耦耕,指的是两人一前一后并耕的一种劳作方式,流行于战国。在《诗经·周颂·载芟(shān)》中就记载过耦耕:“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靠着这样原始而丰富的农耕系统,几千年来,勤劳的龙脊儿女获得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生存智慧,在大山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金灿灿的稻谷,将人与土地亲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人们种下的不仅仅是赖以生存的果腹之物,更是千秋万代生生不息的希望。
  春耕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我们相信,在春天洒下的勤劳汗水,终究会在秋天换来鱼米香、粮满仓、大豆圆、谷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