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时事

04版:悦读

返回 2025年02月23日

又到桂林赶上春

桂林日报      2025年02月23日     
  □罗澔

  或许是十几年工作生活在桂林的原因,又或许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再赶回桂林才感受她的美。桂林的美,是说不出来的,只能用心感受。
  桂林城中那一幅“山水画”
  再回桂林,初春,站在美丽的漓江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是山水滋润了桂林,更是无数歌颂山水的名篇浸润了桂林。这是另一种山水,人文的山水。杜甫他这样说:“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他这样赞:“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南宋诗人王正功更是在桂林为官时,一挥而就“桂林山水甲天下”。从此,桂林山水愈加名震天下。
  南宋诗词家刘克庄曾赞美桂林“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两江四湖工程打造的环城水系也让桂林这座城市与“水”的关系更紧密。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桂林人从小倒背如流的地名,环绕着桂林市中心最美的地带,把历史、人文、风景汇流进一脉之中。迎着春日暖阳,坐上漓江游船,从桂林出发驾一叶扁舟漂流于漓江之上,将冠岩、九马画山、相公山、黄布倒影等桂林山水的精华尽收眼底,两岸青山遥相映衬,春日清新的空气让人只想大口呼吸,找找九马画山上九匹骏马,看看相公山顶的日出,那秀美的风景总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哪怕只有一瞬也值得。
  桂林山水里,有中国人的“乌托邦”。如果你不快乐那么请来桂林,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曾任职静江府(今桂林市)。在他眼中,太行、衡岳、庐山等虽然各具特色,值得观赏,“天下同称之”,却不如桂之千峰,“皆无旁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来得奇特,桂林山水使他流连忘返,他还说:“神仙富贵俱何在,且作全家出岭人。”晚唐诗人李商隐随友人郑亚贬谪到桂林为官,很快被桂林的山水治愈心情。同样是夕阳,他在长安时,眼中所见尽是遗憾,只得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在桂林,李商隐却想感谢老天的垂怜,让他在最沮丧的时候,遇见如此美丽的夕阳,故作《晚晴》送给桂林山水。
  初春的烟雨漓江,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向往的美景,为一座山魂牵梦绕,为一片水流连忘返,只要来走走看看,自能感受如诗如画的境界。
  桂林阳朔那一处“桃花源”
  或许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太有名,“桃花源”成了尘世中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而今,不甘寂寞的现代人,为了圆自己“桃花源”的梦,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造出了许多“桃花源”景区,桂林阳朔便有一处“桃花源”。虽然工作在桂林,却因种种缘故未曾涉足。在一个久违阳光的春日里,赶回桂林探家的我与友人一道初涉了那个号称“沿桂花之路往阳朔,会有一个比桃花源更美、更真实的地方”。
  春日的和风温柔地吹拂着脸庞,不觉让人平添了几分游意。踏入“源”门,眼前呈现出来的是一派秀美的山水田园景象:远处,峰峦排列,寒山转翠,村树含烟,屋宇错落;近处,垂柳依依,碧波轻荡,野老牧牛,田夫荷锄;隔岸,一架大水车在一圈圈地流转,它不知疲倦地将河水缓缓注入农田,如同我们的时钟在一圈圈地数着光阴流逝,难怪自古文人墨客总爱用水车与岁月相喻。眼前景致,大有“五柳先生”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感。
  登上排筏,溯流而游,一群群嬉戏的鸭子竟无视来来往往的竹筏,忘情地在水中翻腾,肆无忌惮地在享受着春江的水暖;岸边,成排的柳树垂下枝条,轻点着水面,柳枝随着竹筏荡漾的水波柔柔地摆动着;顺流而下,远处的岸边,传来阵阵清亮的山歌,那么悠扬、那么古朴,具有苗族风情的舞榭歌台上,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少女们,正载歌载舞地用少数民族最为诚挚的方式为排筏上的游客们送上祝福。北宋“红杏尚书”宋祁曾以“红杏枝头春意闹”赞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点评,此句一个“闹”字境界全出。然而,桃花岛的春色,又岂是一个“闹”字了得。眼前的画卷,似巧匠织锦,令人顿生感慨:好一番“雨水洗尽浮尘,春来南国花如绣”景象……“桃花源”一游,如梦缥缈,一切都影影绰绰,恍若隔世。
  桂林街头那一顿“庶民餐”
  毕业二十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常在孤灯下伏案漫笔之余还要外出奔波,但只要是返回桂林,第一件事便是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多加酸豆角和酸笋,牛肉配锅烧,真馋……初春,带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刚下火车,便找到街边米粉小摊,吃上一碗桂林米粉解馋,忘不了用桂林话喊上一句:“老板,额(桂林话,同二)两米粉,多加卤岁(桂林话,同水)!”
  “米粉不仅是现代桂林百姓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承载着桂林饮食文化的重要传承、传播作用。”桂林米粉以它实惠、快捷的特点赢得了当地民众和游客的喜爱,按两出售,价位在4—6元间,这与肯德基、麦当劳西式快餐相比,可以说是普通民众都可以接受的价位,对于城市的白领工作者来说是经济实惠的快餐,也避免了餐桌上的压力。
  桂林米粉店简便不失奢华。半开放的米粉门脸店鳞次栉比地插在各式各样的杂货铺之间。门口柜台后的墙壁上挂着红底黑字的价目表,在收款台按图索骥般按食用分量交钱取牌(不同颜色的纽扣牌代表不同分量的米粉),交到后厨窗口说一声是“卤粉(干粉)”或是“汤粉”就OK了。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桂林米粉成为老少皆宜的食品,在粉店里看不见顾客阶层的差别,形形色色的顾客常常在这里进出,因此平民化、大众化成了其显著的特点。桂林米粉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民众吃的不仅仅是一种风味特色食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享受的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桂林米粉,因为广泛的受众群,成为一条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新路。
  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不仅让当地居民喜爱,更让身在异乡的桂林人有了归乡的期盼。当美味沉淀在舌尖上时,抽象的文化变成具体的感官体验,对于味道的记忆,更加让人久久难忘。
  欢迎你到桂林赶春来,到桂林看山看水吃米粉——“老板,额(二)两米粉,锅烧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