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开出
希望之花
桂林日报
2025年02月15日
□嘉阳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焦虑似乎已成为很多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热频词。很多人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习惯了将负面情绪深埋心底,任由这些情绪慢慢蚕食自己而不自知,直到有一天,这些情绪如火山般喷涌而出,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
过去我一直以为,心理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门类,很难踏进。但没想到,春节小长假期间读的一本心理学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却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的窗户,让我在这则故事里,第一次认真关照自己的内心。
蛤蟆先生,是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在书中创作的一个角色。蛤蟆先生原本是一个开朗活泼、热爱生活的角色,有一天却突然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他的世界变得灰暗无光,曾经热爱的事物也变得索然无味。在朋友的劝说下,他鼓起勇气走进了苍鹭心理咨询室,开启了一场深入灵魂的探索之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病故事,而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的深刻探讨。在十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蛤蟆先生逐渐敞开了心扉,向苍鹭医生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困惑。他回忆起童年时期严厉的父亲和软弱的母亲,以及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感受。通过苍鹭医生的引导,他意识到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所呈现出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下,蛤蟆先生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依赖、顺从或反抗等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下,他会用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变得挑剔、指责或控制;而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他才能摆脱过去的束缚,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
苍鹭医生用专业而温暖的方式,引导蛤蟆先生直面内心的创伤。蛤蟆先生开始学会接纳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不再逃避过去,而是勇敢地面对它、理解它,并从中汲取力量。他逐渐明白,治愈的关键不在于逃避,而在于直面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心理问题的根源和形成过程,并提供了一些心理自救方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情绪温度计”和“人生坐标”的概念。
“情绪温度计”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自我评估工具,就是每天给自己的情绪打分,从1到10,1代表非常糟糕的心情,10代表非常愉快的心情。通过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自己心理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人生坐标”则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处于“我不好,你好”的坐标时,就会陷入自卑和嫉妒的泥潭。而当我们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坐标时,就会变得傲慢和挑剔。只有当我们主动调整到“我好,你也好”的健康状态时,才能建立起积极、平等、尊重的人际关系。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我们总是抱怨身不由己,却忽略了每个当下都有选择的权利。如:选择积极的心态,选择健康的应对方式,选择成长而非逃避……这些微小的选择积累起来,就是改变人生的力量。
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困境的态度。蛤蟆先生的故事其实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是懦弱,而是勇气的开始。只有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时,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爱自己,并找到成长的动力。
这本书不到200页,其实很快就看完了,不过很多段落我反复看了几遍。也许是人成长和经历多了,心里形成的疙瘩需要时间慢慢梳理,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也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自我疏导是一门需要练习的艺术。当我们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对话,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或许是写日记,或许是冥想,或许是运动,重要的是找到那个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和运用它。
成长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痛苦都是重生的开始。就像蛤蟆先生一样,当真正接纳自己的全部,就能在废墟上重建更强大的自我。愿我们都能在这场心灵的旅程中,学会面对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勇敢地拥抱成长和变化,在生活的风雨和困境中开出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