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内耗的人往往高寿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15日
□韦莎妮娜
在唐代做诗人是不容易出人头地的。原因无他,唐诗是时代的土特产,诗写得好的人太多了。翻阅《全唐诗》时,我总是搞不懂他们哪来那么多惊人句。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写诗就好像呼吸一样简单。
和李杜身处同一个时代,是荣耀也是悲哀。哪怕退一步,和小李杜身处同一个时代,都难以靠写诗杀进名利场——其中太多门道了。
今天要说的晚唐“宝藏男孩”叫罗隐,其貌不扬,没有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也没有王昌龄的好人缘,李白孟浩然王维高适王之涣都争着为他写诗。他性格孤僻,诗文犀利,怼天怼地,让人哭笑不得。可以说,在大唐“毒舌”这条赛道上,这位老兄一骑绝尘。
罗隐本名并不叫罗隐,而是罗横。罗横家世并不显赫,史书上说他“姓氏单寒”。
没有家族庇荫,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没伞的孩子就要快点跑”。罗横也深知这点,于是一门心思死磕科举。
大中十三年(859年),26岁的罗横途经江陵,拜见宰相白敏中请求援引。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干谒也能说得上话。不过,这次罗横却落第了。
初尝败绩,罗横没有气馁。没有人比他更能坚持。随后十多年中,罗横一直在备考、考试,却始终榜上无名,史称“十上不第”。
终于,878年,罗横把笔一撂,“考公”好难啊,算了吧,实在卷不动了!
于是罗横索性改名“隐”,决意不走科举入仕,结庐归隐。但他那张嘴还是闲不住,叨叨叨个不停。
看到蜜蜂采蜜,他说:“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看到杨柳依依,他说:“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看到鹭鸶,他说:“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看到孟浩然墓,他说:“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下雪了,他看到长安城里富户笑嘻嘻地说“瑞雪兆丰年”,心里也不爽,忍不住讥讽道:“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看见了没,罗隐主打一个游到哪写到哪,逮到什么吐槽什么。
咸通十三年(872年),罗隐在东归途中遇到了十多年前就相识的名妓云英。当时,两人在钟陵的酒楼相遇对饮,醉后拜别。一个是怀着憧憬,觉得能靠文采和才华大干一番,另一个期待着如意郎君为其赎身,从此两人三餐四季。
没想到啊,命运作弄人,十多年过去了,一个屡试不第,另一个还没脱离乐籍。罗隐写道:“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好一个“可能我们都不如别人”的黑色幽默!也不知道当时云英读完后会不会两眼一翻,感觉心塞?
然而谁都知道,罗隐并不是不如人,坏就坏在他这张嘴上。科举考试的时候,让写求雨的可行性办法,罗隐倒好,写的都是“天地道法自然,不能从根本消除,求雨施法都是骗子,求雨根本不可取……”《旧五代史》更是简洁明了地概括了罗隐不第的原因:“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
不第就不第,没入选《全唐诗》也没关系,长得不好看久了也顺眼了,这些都不妨碍罗隐留下诗名。毕竟咱老百姓最喜欢的,还得是朗朗上口、便于理解的诗句。“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些金句,正出自罗隐之手。
909年,77岁的罗隐辞世。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又经历晚唐乱世,还能活到这把年纪,也委实不易。但反过来想一下也是有道理的——不内耗的人,果然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