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重走长征路

05版:重走长征路

06版:县区新闻

07版:时事

08版:健康桂林

返回 2024年11月20日

重走崎岖长征路 感受瑶乡新气象

——“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资源段第四日活动见闻

桂林日报      2024年11月20日     

  队伍从两水苗族乡塘洞红军长征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出发。

  在穿越森林时,年轻的党员还帮助当地村民把木柴扛下山。

  来自深圳的彭先生和朋友也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

  队伍行走在山间森林边。
□本报记者 刘健
  11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资源段第四日活动路线经两水苗族乡塘洞红军长征文化廉政教育基地、长邱湾、木律桥过坪底,最后到达河口瑶族乡集镇,全程12.5公里。河口瑶族乡的风景让大家一路饱了眼福。在行进过程中,队员们互相帮助穿过森林,走过古桥,还热心地帮村民扛起了柴火,体验感“拉满”。“重走长征路”资源段四天的行程,到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追寻长征印记 感受秀美瑶乡
  11月19日,资源县多云转晴。
  “这条路,很长很长!这条路,每一处足迹都饱含悲壮!这条路,每一位倒下的英烈灵魂已化成曙光……”在饱含深情的讲解声中,“重走长征路”资源段第四天行程正式拉开帷幕。
  从两水苗族乡塘洞红军长征文化廉政教育基地到长邱湾的路,大概是这几天里风景最为漂亮的路段了。最初,队伍行走在水泥路上,感觉十分平常。行不多时,领队把队伍带上了一条沿着山坡斜下的小路,路极窄,人不能并行。
  不过,穿梭在森林中,清新的空气和阵阵鸟鸣声让人陶醉。由于路窄,队伍里有老人,队员们自发保护、牵拉着老人,虽然延缓了行路速度,但又何妨,这份温情正是宝贵的人间风景。
  穿越树林的路很长,但并不枯燥,拐一个弯便是一处风景。农田、陡坡、断崖和三三两两的木屋,给人一种悠然安逸的印象。
  行不多时,有人看到小路边有许多捆起来的柴火,不知道谁提议了一句:“我们帮老乡把柴火扛下山吧。”一人招呼,大家齐声响应,于是有人扛着一根较粗的独木,有人扛着小捆木柴,队伍俨然变了一种形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一群肩扛柴火、走在青山绿水间的人,唱起了虽不整齐但情绪高昂的红色歌曲。
  也许是乐在其中,队伍的速度反而比之前快了几分。走过几处田坎,又过了几座桥,到了一处一边是山一边是水的村落。大家把柴火集中堆到一处,没有打扰村民,队伍继续前行。
  前方,是木律桥。
  木律桥四周森林植被繁茂,风光秀丽,桥下河水清澈见底。过去,这里是两水苗族乡往河口瑶族乡到龙胜的古商道,现在已经修好新的木律桥,但老桥仍然保留完好。
  站在桥上冲群山呼喊,得到一阵阵空旷而深远的回声。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一部分从两水苗族乡社水上木律坳经葱坪院子到达河口,另一部分从社水沿河下到木律冲,经木律桥,过陡山、江水到河口。
  从当地村民口中,记者了解到红军沿途宣传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种,鼓励瑶族同胞及穷苦百姓继续与国民党作斗争,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过江水时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大力支持,在资源党史中留下葱坪村江水自然村陈自全“陈把师”给红军当向导、葱坪村李登义救护红军伤员等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如今,烽火岁月已经远去,那段红色的记忆却不曾消失。
  到达河口瑶族乡集镇时,已是下午4点多,大家聚在一起简单吃过了红军餐,一天的行程正式结束。尽管有些疲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真正走上长征路才深切地感受到,无论岁月怎样变迁,长征精神非但不会褪色,还将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从深圳到桂林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的老刘感慨地说。

  绿水青山织锦绣
  瑶乡“蝶变”日日新

  今年9月迎来成立四十周年庆典的河口瑶族乡,正在通过深挖红色资源,统筹谋划乡村振兴,让红色瑶乡“蝶变”成为美丽乡村和富裕乡村。
  近年来,河口瑶族乡从一处处红色遗址到老一辈村民的口述历史,细心捡拾整理遗落的红色记忆碎片,深挖红色资源,让红色成为河口瑶族乡的鲜明底色。
  河口瑶族乡地理位置独特,是资源县的木材之乡和生态屏障,全乡有林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4.6%。如今,河口凭借高山资源优势,正着力发展高山特色产业。
  河口瑶族乡党委、政府明确了以古树茶作为产业振兴的重点项目。当地一直有打油茶招待客人的传统,用古树茶叶、花生、米花等食材制成一道有益健康的特色美食。因此,河口素有“资源油茶看五排,五排油茶看河口”之说。
  “原来我们这里只种植玉米、土豆、地瓜,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现在政策好了,我们把古树茶产业培养出来,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了。”河口瑶族乡葱坪村脱贫户张友华说。
  如今河口的古树茶产业产值已达400万元,成为一项“富民”的支柱产业。河口每年谷雨前后组织开展欢庆采茶节活动,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如今古树茶叶已供不应求。
  河口的特色老树茶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结合的典型产业。经初步统计,该乡30—50年树龄茶树有9851株,50—100年树龄茶树有6325株,100年以上树龄茶树有139株。
  除了保护古茶树以外,该乡还把提升老树茶附加值纳入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记者了解到,河口以老树茶制作的红茶醇厚甘美、白茶清淡爽滑。近年来,该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制茶企业发展高品质茶产业。
  除“高山产业”外,河口瑶族乡还发展了罗汉果、冷水鱼等多种新兴产业。高山特色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得脱贫群众户均生产经营性收入万元以上,探索出了产业振兴的“河口样板”。
  河口境内群山连绵,早晚温差较大,种植的百香果个大、含糖量高、口感好。随着百香果市场逐年向好,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种植百香果的行列。
  猴背村曾是河口瑶族乡偏远的深度贫困村,过去集体经济和规模化产业几乎为零。经过这些年发展,猴背村现已建有4个百香果种植基地,共有52户村民加入百香果种植行列。2024年,该村共种植百香果360亩,预计可产百香果70万公斤,年总产值450余万元。如今,河口瑶族乡还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发展百香果产业,将50万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投入猴背村民丰农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百香果展示和销售中心,提升百香果营销能力。在第五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上,资源县河口瑶族乡猴背村的“‘小小百香果’巧变乡村振兴‘致富果’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河口瑶族乡林地面积达15.3万亩,生态公益林达3.4万亩,木材蓄积量达100万立方米,2024年采伐量5000立方米,林业产值约500万元,是资源县的“木材之乡”。该乡抓住修正药业入驻资源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以灵芝、天麻等林下中草药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何平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