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桂林艺术节特别报道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11月02日

永远的上甘岭

桂林日报      2024年11月02日     
  □李仲

  10月,收看央视热播电视剧《上甘岭》的同时,我捧读了《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政治委员聂济峰,就是该书的口授者。他从宏观解读到微观刻画,还原了上甘岭战役的全过程,使得该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红色传统教育教材。
  上甘岭为什么能成为攻不破的东方壁垒?毛泽东主席曾总结道: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炮火猛烈。所以,该书在按战役进程进行延展综述的基础上,又按这五条进行了分述,纪实性还原和理性思辨,赋予了丝丝缕缕的记忆以深刻的意义。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上甘岭战役则是其中最为惨烈、最为精彩、最为震撼的篇章。始于1952年10月14日的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不仅涌现出了家喻户晓的黄继光,几乎每一次重要的战斗都是英雄辈出,诠释了什么是“官兵勇敢”。但对“官兵勇敢”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精神层面,作为上甘岭战役前线指挥员之一,该书口授者聂济峰就反复强调这“既有思想基础,还有打仗的本领”,志愿军将士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战法,渗透在“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炮火猛烈”之中。
  我军以坑道工事为骨干支撑点的防御体系,是“工事坚固”的基础。这源于1951年战士们在阵地上挖的“猫耳洞”。所以,敌人占领了上甘岭的表面阵地,仍无法攻占坑道,像终日坐在火山口上。
  贯彻执行了毛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战术,是“指挥得当”的试金石。将敌人吸附在我们熟悉的阵地上,逐步零敲敌人。还有坑道作战中,坚守分队摸索出的“小兵群”和“添油”战法,无一不是这一战术思想的运用。
  “供应不缺”,是指立足前线的需要保供应。战斗中,敌人的炮火掀翻了阵地,到处都是厚厚的虚土,手雷和爆破筒相比其他能更好发挥威力,后勤部门迅疾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予以了重点保障。坑道内缺水,饼干无法下咽,送上去的馒头容易发霉,怎么解决?群策群力后,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的萝卜成为首选。
  “炮火猛烈”,是我们炮兵巧打会打的结果。像我们的37毫米高炮,射距和射界有限,经常拿敌机没办法。一番集思广益后,高炮被抬上了山,让猖狂的敌机饱尝苦头。
  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聂济峰善于透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发现其背后的逻辑,再用典型人物、事例引领读者进入沉浸式体验。参战部队团结协同到什么程度?聂济峰讲了一个生活上的故事。有一次,前线指挥所领导同席共餐,围着一盘难得的青菜大家互相谦让。吃着吃着,每一双筷子都往绿油油的青菜上夹。李德生一看不好,端起青菜盘子说:“这一盘我来消灭吧,不用麻烦你们了!”见李德生钻进另一间房子“独吞”青菜,张显扬、崔建功连忙跟着去抢菜吃。张显扬说:“打上甘岭,我们要合着打,这青菜也要合着吃。”
  上甘岭战役,写就了我们党精神图谱中绚烂夺目的一笔。70余年过去,今天应该如何理解上甘岭精神、弘扬上甘岭精神?我想,在观看电视剧《上甘岭》的同时阅读该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晰上甘岭战役的历史坐标指向,回答好这一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