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特别报道

04版:乡村奋斗者

05版:时事

06版:时事

07版:理论·时评

08版:史读桂林

返回 2024年10月08日

推动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行稳致远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08日     
  □李巧芳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之未来。当前,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工作机制不健全、两级管理体系衔接不紧密、“三全育人”合力汇聚不够及思政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提升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行稳致远,医学院校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内涵,创新实践路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健全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全员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运用系统观念分析问题、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因此,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需以“三全育人”为统领,构建上下贯通、全员联动、综合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校院两级、“小研工大学工”思政工作格局。通过建立有效沟通平台和保障激励机制,确保各类育人责任主体发挥岗位优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同向发力。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改革导师选聘办法,建立导师多元评价体系,设立校院两级育人质量监控体系,将学术水平、带生质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等纳入导师资格评定范围,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教育任务的落实。第三,构建“思政+”与“+思政”教学共同体。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辅导员、导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互补协同,坚持“八个相统一”,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思想性和亲和力,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丰富载体,构建“六大工程”育人路径,实现全过程育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持续实施“六大工程”,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一是实施“思想领航育人”工程。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节点,以“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党建文化中心”为阵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系统加强中国先进文化理论的宣传和学习。优化研究生党组织设置,发挥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专家讲座、讲党史、红色研学等活动将本地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不断增进研究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实施“导学思政育人”工程。建立导师常态化培训机制,健全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度,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借助校园文化、学术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搭建师生共建共享平台,形成良好导学关系。三是实施“科研实践育人”工程。瞄准国家医学战略目标和科技前沿,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赛事、学科竞赛、学术文化活动等,拓宽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视野。四是实施“心理疏导育人”工程。依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发挥附属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形成“家校医社”协同干预机制,提高研究生心理自助能力。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开展“致远健康行”一院一品特色活动,强化朋辈互助,培养研究生阳光乐观、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充满正能量的良好品质。五是实施“多维文化育人”工程。鼓励各学院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竞技等活动,涵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六是实施“资助服务育人”工程。将研究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励志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形成“物质资助、精神激励和能力提升相融合”的资助育人模式,提升研究生热爱学习、潜心科研内驱力。
  三、整合资源,构建“校社医”育人空间,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指向育人的空间路径,是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学校与家庭、医院与社会构成的多个育人空间载体,在强化既有思政教育阵地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学校+医院+社会”等研究生主要活动场所和主渠道的育人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实现思政教育功能的一体化衔接递进、互补共济。其一,以“学校资源”为载体,“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线上和线下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及学校思政教育队伍核心阵地功能,补齐短板弱项,加强网络、新媒体、社交账号群的监管利用,建立完善“第二课堂”学分体系,提高育人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其二,以“医院资源”为载体,围绕岗前培训、规培轮转、出科考核和评优评先等环节,引导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医。同时通过临床医疗实践、专业讲座、实地参观、医院文化浸润育人等方式,持续开展研究生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研究生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关爱。其三,以“社会服务”为载体,发挥医学研究生专业优势,紧盯健康帮扶主线,与学校、医院、农村和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依托研究生志愿者协会和研究生公益服务团队,与当地社区、县城、乡村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展远程义诊、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激发研究生为乡村振兴、强国奋斗的奉献服务意识。
  [作者系桂林医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4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化及实践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