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清廉桂林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10月07日

“不同时代的国庆节,
都让人难忘”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07日     

  ◤对于潘慧群来说,每代人、每个人庆祝国庆的方式可能不同,但相同的是爱国之情。
  □讲述者:潘慧群 86岁
  □本报记者 陈静 文/摄

  从最初的举行隆重阅兵式、群众集会,到形式多样的全民欢庆,国庆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回忆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今年86岁的潘慧群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感慨。
  1938年,潘慧群出生在桂林,当年为了躲避日本人,潘慧群被家里人带到湖南逃难。直到1947年,不到10岁的她才再次回到桂林。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让潘慧群这样的普通人看到希望,“这是我们老百姓能自己当家做主的国家。”1958年,潘慧群参军入伍,在她的印象中,部队里的国庆节大多是开大会和文艺表演。“那时,大家会在大会上收听国庆庆典的广播,虽然没法到现场,但广播员那激情的声音让人仿佛在现场。”
  1969年,潘慧群复员回到桂林一家工厂。那时的国庆,大家白天还要搞劳动,从傍晚开始厂里就会有文艺表演。潘慧群说,虽然自己不是文艺骨干,一般不上台表演,可国庆文艺汇演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很有节日氛围的活动。青年男女大展才华,展现出工作之外不一样的自己。
  上世纪80年代的国庆节,厂里组织文体活动,有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猜谜语、趣味体育等。有时还组织看电影。活动后,单位还会发放白砂糖、芝麻糕等过节福利。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透着浓浓的人情味。
  改革开放以后,国庆节作为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形式更加多样,也融入了更多商业和休闲元素。潘慧群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每年都会举行国庆游园会或者灯会,还有商品展销会。“一家老小白天逛街,晚上吃了饭就去公园玩,在人山人海里挤。”
  回望新中国成立75年,潘慧群也度过了75个国庆节。每过一次国庆节,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刻上时代的印记。有时她“突发奇想”,当孙子慢慢长大以后,他们那一代人的国庆节会是怎样的盛况?她告诉记者:“每代人、每个人庆祝国庆的方式可能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的爱国之情更深沉、稳固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