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茶事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21日
□康乔华
“高山高岭高山茶,云雾蒙蒙长嫩芽,想知哪里茶叶好,公平茶叶是精华。妹是高山采茶人,唱歌采茶有精神,青山绿水人更美,山歌唱开茶乡门。若把和平野茶尝,野韵回甘味悠长……”
这首山歌是从灵川公平乡一个名叫和平的偏远山村里流传下来的。山歌中的高山茶,指的是和平村的野生茶,这里地处山区、半山区或丘陵地带,四处都有茶树,盛产茶叶。多少年来,人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茶山中。这里的人对野生茶叶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们都喝上好的野茶,泡着甘洌的泉水,脸色红润。每到谷雨节气前后,男女老少都会上山将茶叶采摘回家。站在高处看茶山,一个个茶农立在山间,他们忙碌的身影与那些茶绿融合,很是魅人。只要你到这里,人们就会热情地邀你喝茶。
来到和平村,你还会被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瑶姑所吸引,她们个个鲜艳美丽,细腰袅娜,手工的功夫全用在了腰上。我向当地瑶姑了解了服饰上图案的蕴意,她们甜蜜地笑了,那些图案正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渴盼。在这里走,到处可见上百年的茶树,那些野花野草在茶树林中摇曳生姿,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已到谷雨时节,山间雨多雾也多,雨雾中的茶山茶树青绿油亮,色调清雅,赋予诗一样的表现力。人们说,和平村人有福,因为该村地域竹木茂盛,山体多为岩石组成,这样的环境对野生茶树的生长是得天独厚的。
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平村委为野生茶制作宣传视频的拍摄提纲,他们邀请了十多位瑶姑入镜拍摄,想利用谷雨时节的好机会向外界推介和平野生茶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组织这次拍摄活动的正是从桂林市里下派到公平乡挂职的党委副书记汤翠凤,她是和平村委的联系点领导。
我随汤翠凤来到和平村委半山腰一个名叫桃源的村子,这个村子仅20户,旁边绕着盘山路,一层层的茶树整齐地绕在山间,而道路就像一条带子,将茶山扎出美丽的腰身。那些采茶瑶姑出入其间,赶着采摘雨前茶。看吧,她们不时扬起的脸蛋,每张脸庞都是那般俊秀……
瑶姑们还配合着导演拍摄,分成两路,一边采茶,一边与对面的阿哥对唱山歌。歌声唱起,四周静谧。对面的阿哥先唱,这边的阿妹立即就接上了。阿妹刚落下嗓音,对面茶林里的阿哥立马亮起嗓子。歌声在两座茶山中荡漾,现场氛围极为热烈。于是就有人丢掉剧本临时修改山歌,有人私下偷偷爆笑,说唱的那个妹与阿哥好像就真的是一对。还有人提前抢镜,导演还没说开始就自顾自地表演起来……此时,绵绵雨雾在山间弥漫开来,歌声与满山的茶香伴在了一起,稍息一会儿,歌声又起,一唱一和,动人的山歌重新唱起:
哥是炒茶的能手,
妹子揉茶也老行。
哥也忙来妹也忙,
做茶唱歌在身旁,
辛勤劳作有回报,
幸福生活甜如糖。
在观看拍摄视频过程中,心情始终都是愉悦的,这时置身其间,茶山连绵翻涌的浪漫便会向你扑面而来。我并没有感觉大山是空旷寂寥的,望着眼前的热烈场景,心中已有一种微醺的感觉。在这里,看着隐在大山深处具有桂北特色的吊脚楼民居,又想起这个村的名字“桃源”,哦,是古书里描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吗?远离城市喧嚣,归于一片宁静,连茶农家家都过得自在和快活了。
此时,正是谷雨采茶制作时节,在桃源村我见到了茶农李有财。李有财正在自家的小屋里用传统的方式与邻家的瑶妹一块在大锅里揉茶、炒茶,那个穿着瑶服的女子跟着有财揉茶、炒茶,显得很快乐。揉完茶、炒完茶以后,他们又讨论如何晒茶。有财介绍说,他们桃源村采摘回来的野生茶,只用挤、压、揉、搓、翻炒等传统的手工工艺,将生茶叶制熟,再用火焙干,一点也马虎不得。一杯茶水一片情,回忆以往的采茶经历,有财感慨地说道,当年茶的最高年产量2500斤,是很低的。为什么当年产茶量这么低?我问。那是因为当年产茶的范围不宽,方圆仅10多公里,并且都是采自野生茶树,所以数量少、产量低。随即有财笑着说:“现在好了,有了上级党委、政府为我们规划谋福利,我们种的茶山越来越宽,是以前无法相比的。”他还说,每当清明、谷雨节新茶叶出炉后,桂林的茶商便纷纷前来这里逐家逐户收购,从不愁销。有财说话的时候,我看见雨雾漫了过来,只见茶树林有鸟在高处盘旋,细雨湿润了整个桃源山峦,茶树林更显得葱绿如毯。
在桃源村李有财家,他为我沏了一杯雨前新茶。水刚入杯,那茶花像感染上某种灵性,轻歌曼舞,在水中舒展它的妩媚与温柔……喜茶的人也都会心会意,轻品细酌。我想,野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或许是野生茶野韵无穷的效果。我在桃源村游走很是舒心,通过对和平野生茶的推介,我了解到那里的人们不掩饰曾经的贫困,也不张扬脱贫后的富裕,他们只扎扎实实地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将茶园一点点做大,将山路一道道拓宽,将小楼一座座建起。现在和平村的野生茶宣传推介视频已经拍好,他们还在网上开通了抖音号,不断地向外界推介和平村的野生茶和当地风土人情。这样,你就来和平村吧,啜一口野生茶,呼吸最清新的空气,做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