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开幕,旌旗同日会名城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19日

▲1944年,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与会人员合影。(资料图片)

▲1944年3月,戏剧工作者大会中大家在座谈会上讨论的情景。(秀峰档案馆供图)

◤1944年西南剧展期间,戏剧《草木皆兵》散场时艺术馆门外的场景。
(秀峰档案馆供图)
□本报记者 李思静
“总计到会的有三十三个团队,人数为八百九十五人。包括大会工作人员,近千人之数。”1958年2月,曾参与组织西南剧展的瞿白音和田念萱共同撰文,回忆起西南剧展的盛况。
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西南剧展在桂林隆重开幕。让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在烽火遍地、荆棘丛生的那个当下,90天的时间里,来自30多个戏剧团体的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带来了超过170场精彩演出,影响观众超10万人次,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士气,展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
而在了解到西南剧展的相关事迹后,反法西斯的美国著名剧评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撰文写道:“如此规模的剧展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
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1944年2月15日下午3时,广西省立艺术馆落成典礼及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同时揭幕。当时,艺术馆被人们戏称为“二十四小时之奇迹”,是因为临至剧展开幕前一分钟,艺术馆尚在粉刷。尽管由于水泥油漆未干,到处均悬有“谢绝参观”的挡驾牌,但戏剧展之盛大,我们今天仍可通过文字“身临其境”。
在次日见于《大公报》的《大会素描》中就曾写道:
……三时正,楼上(楼)下全部客满,军乐声与爆竹声齐鸣,情况极为热烈庄严。
主任委员欧阳予倩报告剧展准备经过,极为生动风趣,获得全场鼓掌多次。
田汉以戎装出现台上,不减当年武汉时代风姿,叙述抗战以来广大青年戏剧工作者为事业而献身之斗争经历,令人感动。
会场中,本市新闻记者全体出动,采访新闻,工作紧张活跃,为近年来集会中所罕见……
《大公晚报》还刊登了开幕式当晚戏剧工作者联欢晚会的热闹景象:
……当夜在国民戏院举行联欢会,因系凭请柬入场,许多爱好者虽设法混入会场,亦只能得“站票”一张……
节目进行至桂戏《抢伞》,电灯突然得了急病,热心的观众放射探照灯(手电筒),舞台上形成许多特写灯光,增趣不少……
剧展的举行轰动了国内外的文艺界和舆论界。这一天,各地贺电如雪花般纷纷飞来,郭沫若在贺电中说:“八省剧展,事业空前,敬为中国文化前途致贺。”桂林的各大报纸也都发表了庆祝西南剧展开幕的社论,出版了庆祝西南剧展开幕的纪念特刊,并多用“空前盛举”作为标题,足可见剧展所被给予的厚望。
2月16日,演出展览正式开始。开幕大戏是欧阳予倩编导,由桂剧实验剧团呈现的《木兰从军》。随后,来自湘、粤、桂、赣等地共33个团队分别带来了话剧、京剧、桂剧、傀儡戏、马戏、魔术等精彩演出。且由于参加大会的演剧团体较多,本来计划为期两个月的展演,一直到5月17日才全部演完。
展演时间拉长,人们看戏的兴奋劲儿却没有减退。原本的展演场所只有艺术馆礼堂和国民戏剧院两处,随着展演进程推进,又增加了桂林社会服务处、广西剧场、桂林戏院三处。剧宣七队的《军民进行曲》、剧宣九队的《胜利进行曲》和周氏兄弟马戏团的节目还在桂林公共体育场进行了免费公演,每晚都吸引上万名观众。有文史资料评价:“老百姓以比普通放映教育影片时更高的热情去观看他们的演出,用比知识分子观众热情百倍的掌声和眼泪去看他们的戏。”
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西南剧展有三大中心工作:演出展览、戏剧工作者大会、资料展览。
演出展览并非只是演员表演,还有剧评,这也是西南剧展的举办目的之一——互相观摩学习、交流经验。为了做好剧展的剧评工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组织了一个以田汉为首的演出批评团,成员有周钢鸣、孟超、秦似、秦牧、华嘉、洪遒、韩北屏、骆宾基、陈迩冬等。剧评重点放在话剧方面,活动方式是集体观看每一部戏的演出,然后座谈,用集体名义写评论文章,对剧展演出剧目的若干倾向性问题开展评论。
在《大公晚报》上,还曾有两位剧评家就《鞭(又名:雾重庆)》展开了辩论。首先,梁欣发表了一篇剧评《我看了一个坏戏》:
从《鞭》的演出看,无论是导演、演员,全都形成畸形的发展。我长久都没有看到过这样古怪的演出,导演只是寻求一些低级、庸俗、恶劣的噱头,演员卖弄着她的身段和服饰。全部演出,令人得到非常恶劣的印象。这是一次“批评”以下的演出,因为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这种现象,却是需要严切注意的。
几日后,刘平发表了《我看了一个坏戏》的读后感——《一个抗议》,表示要说几句公道话:
据我所知,剧中卷妤、家棣和赵氏等,根本不可能亦没有做到卖弄身段和服饰的机会,那么只能说是演苔莉的了。然而交际花应否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演技上我觉得她是肤浅的,可是在导演者对人物的处理上,我认为一点都没有错。一句话,对于《鞭》的演出,说它幼稚、浅薄,我都相当同意,但骂之“罪恶”这种态度却未免太那个吧!
《大公晚报》的编者还在文后附白:
编者愿这样相信,也这样希望:梁欣君的“大声疾呼”,完全是“为了今后剧运的开展”;而刘平君的“抗议”,则是表示戏剧工作者对“诚恳的批判”有虚心接受的美德……愿大家在红着脖子中进步。
此外,在戏剧工作者大会上,剧工们总结了抗战以来戏剧运动的成果,提出了各种提案。会上,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人还作各种发言,内容包括回顾中国新剧运动历史,介绍各省(市)戏剧运动情况,报告各团队斗争经历,就戏剧理论问题作专题演讲,针对当前形势提出新任务等,反响热烈。
而在戏剧资料展览中,由各地团队带来的丰富扎实的舞台模型、戏剧照片、人物模型、手札原稿等陈设,以及介绍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洪深、夏衍等剧坛奠基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反映演出团队是如何诞生和成长起来、如何在实践中战胜困难并坚持不懈地为抗战服务的资料,吸引观众3.6万人次。
现在回看那个时期的桂林,戏剧与城市融为了一体,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西南剧展所反映的抗战现实,也使得桂林城沸腾在一片激昂的抗日救亡情绪中。
剧展中的戏剧人们
盛会之下,戏剧工作者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富裕。
蒋柯夫曾在西南剧展中担任接待部负责人,他在回忆各地剧团抵达桂林后的住宿、吃饭等问题时说,剧团能够借到小学的教室就是最好的,条件差一点的就只能睡在庙宇的泥地上,有门板和稻草垫一垫就很满足了,还有就是直接睡在油布上,再者就露宿在骑楼下。“每个人都一门心思搞好演出,争取多和其他团队进行学习交流,反正就是晚上回来躺一躺,睡哪儿都行。”至于吃饭,剧团大都自己带了炊事员,各自生火烧饭,菜和汤都放在大盆里,大伙吃得津津有味。
跨越时空,这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了这些躬耕舞台的戏剧人旺盛的生命力。
1944年5月19日晚7时,西南剧展在广西省立艺术馆隆重举行闭幕式,参加大会的有各界人士达千人。欧阳予倩报告剧展经过,总结得失。田汉报告抗战以来殉难剧人生平,希望社会对剧人给予更多关怀与爱护,接着宣读了大会宣言和《剧人公约》。最后,各团队通宵演出前期话剧,“狂欢”至次日凌晨4时。
在田汉所作的《西南剧展前后》一文中,他在写闭幕日活动的热闹之后,加上了一句话:正在这个时候开始了第四次长沙会战!
事实上,剧展临近结束,一些剧团匆匆返回原地,走上前线抗日;一些受战事影响无法返回的团队,随疏散人群辗转柳州、四川等地。也因此,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讨论西南剧展,感叹欧阳予倩、田汉等一众戏剧工作者的热血时,更多是被他们顶着战火和时局的压力,仍然坚守理想,身体力行号召全国戏剧工作者继续前行的精神所震撼,理解了田汉在西南剧展开幕式上演讲中的经典发言:“全国戏剧工作者系一群大傻子,假如没有这批大傻子,便没有今天这个局面了。”
眼下,由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已经拉开帷幕。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的那样:“我们在西南剧展的举办地广西举办纪念活动,既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广大戏剧工作者在西南剧展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关注现实的责任担当,也是对广大戏剧工作者的一次全新集结。”
4月20日晚,开幕式活动将在位于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这是西南剧展出发的起点,也是全国戏剧人光荣集结带着戏剧运动走向高潮的舞台。我们也开始期待这场跨越80年时空的又相见,与这座传奇剧场共同见证中国戏剧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戏剧人又一次集结再出发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