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产经新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国内新闻

06版:国际·体育

07版:深读桂林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4年04月01日

乡野美味雷公菌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01日     

  ▲清洗雷公菌。

  ▲剁椒炒雷公菌,鲜辣美味。

  ▲高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双燕(右一)和村民在采摘雷公菌。

  ▲简单的食材
  □本报记者秦丽云 文/摄
  时下春光正好,乡野美味随处可寻。
  3月27日晚,春雨淅淅沥沥。数声春雷响过,被惊醒的高塘村村民周秀琼不由得兴奋起来:“明天可以采雷公菌了!”
  临桂区两江镇高塘村是一座古朴的村庄,地势开阔,山清水秀。清澈的义江穿村而过,灌溉着高塘村的千亩良田。每年三四月份,家家户户都等待着乡野美味——雷公菌的到来。一场春雨、几声春雷,正是“催生”雷公菌的“自然号令”。
  3月28日一大早,周秀琼约上驻村第一书记唐双燕,挎上篮子出了门。在距离自家庭院不足300米的草坪上,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昨夜被春雨打湿的草儿正在舒展身子,各色花儿恣意地绽放着美丽,引来蜂飞蝶舞。在草坪上,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状也不那么规则的暗绿色“小泡”正是她们要采摘的雷公菌。
  雷公菌,科属是念珠藻属植物念珠藻,又称地木耳、地踏菇、天仙菜等,鲜摘或晒干均可食用。
  传说东晋医学家葛洪(人称葛仙公)入朝将雷公菌献给皇上。当时太子体弱多病,食用后身体迅速康复。皇上以为进贡的雷公菌是灵丹,于是赐名“葛仙米”,也就是雷公菌沿用至今的学名。《本草纲目》拾遗卷八有“葛仙米”的记载。
  清代的《野菜谱》中收录了一首歌词:“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这“地踏菜”正是雷公菌。
  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二人就采摘了一大篮的雷公菌。她们来到义江边,就着清澈的江水,把雷公菌仔细清洗干净。
  中午时分,周秀琼把厨房整理妥当,请刚务农归来的丈夫周个冬为客人做一道剁椒炒雷公菌。
  “这道菜是我们村里很多人家的最爱。”说起雷公菌,高塘村的前任老支书徐家月侃侃而谈。徐家月说,在当地,村民们把春季采摘、品尝雷公菌当做一种享受。雷公菌素炒、炒蛋、炒肉末,甚至凉拌,都是至味。在曾经饥荒的年代,村民们甚至把雷公菌当做春季主菜,经常食用。而雷公菌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让一些注重养生的村民更是喜爱有加。
  驻村第一书记唐双燕说,高塘村土地肥沃、湿度大,为雷公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期,周边有不少人家赶来高塘村采摘雷公菌,有人一个早上能采摘几十斤,拿到集市上去售卖,很快被抢购一空。
  聊完家常,周个冬在厨房里忙碌开来。几块生姜,数个大蒜,一把小米椒,就是全部的配料。几番刀起刀落,姜末、蒜蓉、剁椒均准备妥当。周个冬先烧了一锅开水,把雷公菌往里一倒,焯两分钟左右就迅速捞出备用。接着,铁锅再次烧热,放上猪油,依次倒入姜末、蒜蓉和剁椒,再放入适量的盐和生抽。锅铲翻动,锅中冒出白色的雾气,空气中弥漫着姜香、蒜香和辣椒味,令人垂涎。翻炒配料约一分钟,雷公菌被倒入锅中,厨房中增加了一股草木的清香。不停翻炒约2分钟,剁椒炒雷公菌就可出锅了。
  “剁椒炒雷公菌配料不能多,多了反倒掩盖了雷公菌特有的草木气息。”周个冬说,翻炒过程中要讲究速度,“因为雷公菌本身个头小,炒久了反倒不好吃了。”
  “好香呀!大家快来尝尝!”周个冬一声吆喝,大家忍不住“一尝为快”。记者尝了一口,鲜辣口感十足。雷公菌脆嫩爽滑,配上白米饭,叫人忍不住大快朵颐。
  一盘朴素的剁椒炒雷公菌,充分展现了高塘村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百姓的淳朴和勤劳。“这样的乡野美味,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勤劳村民的生活智慧!”唐双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