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谜之盛会 “迷”出“新生”
桂林日报
2024年03月29日

充满历史底蕴的江口村江口古街,因灯谜节而欢腾。

正在猜谜的胡继锷(左)。

充满着时代气息的新灯谜。
□本报记者秦丽云 李忠波 通讯员陆仕臣 蒋丽萍/文 记者秦丽云 李忠波/摄
这些天,年逾八旬的胡继锷一直在琢磨着制一个新谜。这位务了大半辈子农的老者,像很多地道的灌阳百姓一样,喜欢猜谜,也爱好制谜。
数天前,灌阳县新街镇的“中国灯谜一条街”,一场猜谜大会隆重举行。八方宾客为谜而来,为谜而欢。而早在180多年前,灯谜这项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活动,因“同胞三翰林”的缘故,扎根灌阳,并名扬四方。
近年来,灌阳以“灯谜节”为媒,“注入”时代新意,在一场场谜之盛会中,打造当地民俗文化新品牌。
谜之盛会
3月16日,农历二月初七。早晨7时许,家住灌阳县灌阳镇胡家村的胡继锷就动身了。他挎上一个帆布包,里面放着水杯和钥匙,还郑重地放入一张折叠好的纸。纸上面,是他今天要进行“首秀”的宝贝——3个新制的灯谜。
8点未到,胡继锷已乘车到达10公里之外的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那里,龙腾虎跃,敲锣打鼓,人群熙攘,已是热闹非凡。
江口村是灌阳县的一个古村落,依山傍水,古韵悠然。这里有清代翰林唐景崧、唐景崇和唐景崶的故居,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拥挤的人群,胡继锷熟练地来到了江口老街。青石板路,古旧民居;花纸伞的绚烂,笔墨的淡香,让胡继锷仿若置身另一个世界。一张张写着灯谜的贴纸,被长绳穿在一起,挂在古民居的墙上,又让他眼睛瞬间闪亮。
灯谜文化历史悠久,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将灯谜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就叫灯谜,始于南宋。
一串串灯谜前,挤满了正在猜谜的群众。有的人为了一个谜正冥思苦想,有的人与伙伴交流着互相启发,还有的人因猜中而兴奋地大叫……
1个多小时的工夫,经过灌阳县灯谜协会的工作人员的核验,胡继锷扯下了10条谜纸,意味着他猜中了10条谜语。接着,老人走入了灌阳县灯谜协会的临时工作台,拿出了自己新制的灯谜。
每年“灯谜节”前,组织灯谜爱好者制灯谜、制好谜,是灌阳县灯谜协会的一件大事。
“这次灯谜节,我们从节前征集的1000多条谜语中,精选出400条,供广大谜友切磋技艺!”灌阳县灯谜协会副会长曹增平说,灯谜的内容丰富,包含有时事政治、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名人名句和民俗文化等,使谜友们在享受竞猜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文化知识的了解。
让曹增平没想到的是,短短2个多小时的工夫,400条谜语基本被“抢猜一空”。
谜中传承
灌阳百姓爱猜谜,有何渊源?这与当地享有“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之美誉的历史名人唐景崧、唐景崇和唐景崶三兄弟有关。
灌江边的江口村,在180多年前,走出三位光耀千秋的寒门学子唐景崧、唐景崇和唐景崶。三兄弟接连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这在广西是唯一的,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也尚无其二。此外,三兄弟在晚清动荡中宝贵的家国情怀,更为人称道。1940年广西省政府编译会将唐景崧定位为“民族英雄热血翰林”,唐景崇为“两朝帝师 晚清重臣”,唐景崶则“聪颖绝伦、英年早逝”。
但,科举上的成就、政治上的作为,并非“同胞三翰林”流芳的唯一因素。对灯谜这项民俗活动的推动,让他们为中国万千谜友所铭记。
“同胞三翰林”喜爱灯谜。其中,唐景崧对灯谜的热爱,近乎痴狂。唐景崧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后,在北京做了18年的闲官,经常呼朋唤友,相邀猜谜。此外,唐景崧谜艺娴熟,堪称中国谜界一流高手,其著有《谜拾》二卷,被《清稗类钞》评价为“佳作颇多,脍炙人口”,堪称“谜有绝诣”。
清光绪年间,唐景崧历任台湾布政使、按察使、巡抚之职,前后10年。在职期间,他于学术推动不遗余力,又因喜好吟诗作谜,褒扬风雅,于是掀起了另一波诗谜高峰,被称为台湾谜学“初祖”。
“唐景崧同胞三翰林与中国灯谜有不解之缘,为中国灯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灯谜史上占用有重要地位。”灌阳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唐大荣说,正因此故,近年来,灌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唐景崧“同胞三翰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与开发。2016年,当地政府在“同胞三翰林”故居江口村筹办“唐景崧中国灯谜一条街”,让灯谜这项中华传统文化,走上更宽更广的传承之路。
“迷”出“新生”
灯谜由谜面、迷目和谜底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变化,通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
谜语本身既启迪智慧,又特别有趣。这,正是灯谜的迷人之处。不过,在胡老看来,灯谜的吸引人之处,还有更深的含义。
身为地道的农民,胡继锷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猜谜和制谜方面,他却信心满满。从2017年至今,他已经制谜400多条,均被灌阳县灯谜协会一一记录在册。今年,他新制的3个灯谜,为不少谜友称道。其中一则谜语为:“手足弟兄,一而再,再而依次登玉堂(猜一书名)”。谜底则是由中共灌阳县委员会、灌阳县人民政府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同胞三翰林——唐景崧 唐景崇 唐景崶》。
“猜谜越多,对知识的了解越多,越猜越有味,越猜越着迷。”胡继锷说,这是他和不少老谜友的共同感受。
其实,灯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折射时代变迁的一种文化符号。随着当地灯谜活动的开展,灯谜的内容,也被不断被丰富。其中,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内容被开辟成各种新谜专题,成为“迷”住谜友们的“新阵地”。
“背负青天朝下看(4字党史口号)”“丈量尺寸知分毫(党建词语二,2+2)”等与党史知识有关;“切断穷根(猜一字)”“年轻有为(新词汇)”等与扶贫有关;“乳泉多藏窖(3字长征红色遗址)”“反复突重围,热血洒湘江(4字长征大事记)”与红色历史有关。这些新谜,不再是仅仅用来娱乐的文字游戏,而是记录当下的载体,在新时代的春风中,闪耀出别样的魅力。
2018年3月13日,首届“唐景崧中华谜王擂台赛”在江口村举行。全国谜友云集江口村,同台竞猜,角逐激烈。而参与这场活动的谜友,线上线下共超千人之众。当日,数千个灯谜悬挂在江口老街的两侧,造就一次民俗文化盛宴。此后,“中国猜谜一条街”成为当地百姓乃至全国谜友们翘首以盼的“武林大会”举办地。
“如果不是政府这么重视,我们老百姓只是口头交流几个谜语,不可能与这么多谜友切磋技艺。”谈起那年的赛事盛况,胡继锷仍津津有味。
曹增平也告诉记者,目前灌阳县灯谜协会有50多人,包括教师、农民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灯谜爱好者,“2018年举办灯谜擂台赛后,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了”。
灌阳县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数年发展,“二月七”灯谜节已被列入该县“二月八”系列活动中的一大亮点,赋予当地民俗活动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来自湖南、江苏、甘肃等外省的谜友,千里奔赴,为谜而来。而江口村的“中国猜谜一条街”,早已成为灌阳的一张崭新文化名片,成为助推当地文旅融合的典范。
琢磨着新谜,胡继锷越发觉得有意思。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新计划:明年灯谜节,再猜中10条灯谜,再拿出数个新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