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崔家乡:种粮大户的“春天计划”
桂林日报
2024年03月14日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刘敏娟)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近日,在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唐新全和他的工人们已然开启“热辣滚烫”模式,农机检修、大棚修整、搬运育秧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掀起春耕备耕高潮。
在育秧工厂的育土车间里,堆积如山的育秧土已将车间占得满满当当。早在去年冬天,唐新全就备足了300吨育秧土,秧盘15万只,能为7500亩农田提供优质秧苗,粉碎机、搅拌机、催芽机、育秧机等农机蓄势待发奋战春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是种粮大户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筹备资金、流转承包土地、订购肥料种子等等。“今年已经安排了200万元备耕资金,其中100多万元是承包田的租金,订购了13万元的种子,此外还订购了100多吨复合肥和尿素,还有农药等。”唐新全说。前几天他还试验种植了从内蒙古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50亩,预计4月底能产出,如果产出效益好,将在早晚稻收割后进行大面积种植,能提高农田利用率,大力提升土地附加值,扩宽农业增收渠道。
唐新全是全国种粮大户。早在2013年,他带领社员成立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向抛荒的农户租田耕种,承包经营流转土地1200多亩,并逐步成为当地知名的种粮大户。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唐新全深入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产品加工+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富硒水稻种植和深加工项目,建成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及产品加工中心为一体的兴安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形成了富硒大米产业增值轴线。同时,大力推动“水稻+”高效绿色种植模式,以稻经轮作、鱼稻共生为主要内容,形成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现代种植制度,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
唐新全表示,今年,合作社将完成富硒水稻种植1600亩,比去年新增400余亩,通过补强“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持续擦亮“富硒”大米品牌,推进粮食稳产、农业增收。还将继续扩宽周边乡镇社会化服务范围,以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总结去年的经验,将合作社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标准种植技术复制平移到别的地方,带动周边农村“种好地”,帮助农民“多种粮”。与此同时,还将继续采取已实施多年的“鱼稻共生”种养模式,往2000余亩水田投放鱼苗,以田养鱼,以鱼促稻,走出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鱼稻共赢”的致富新“稻”路。
美好愿景一笔笔绘就,“春天的故事”即将开启新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