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古寨
桂林日报
2023年12月23日
□沈春桃
龙脊之美,美在梯田;龙脊之魂,魂在壮寨。
在桂北龙脊一带生息的壮族人,创造了梯田和壮寨两大奇迹。而今,龙脊梯田早已名满天下,而古壮寨却仍“养在深闺人未识”,其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仍严重被世人低估。
古壮寨始于元代,成于明清,有近800年历史,由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寨、平寨四个壮族聚居村寨合成。抬头望去,壮寨两翼各有一条雄伟的山脊似巨龙一样,逶迤而下,恰如一把硕大座椅的两个扶手,寨子坐落其间,就像是端坐龙椅之上。一棵棵古树,一排排吊脚楼,一处处人文景观,一片片田畴,构成了古寨的基本骨骼。而青石板路和蜿蜒的溪流像经络和血脉,把各处各家连接。
廖姓、侯姓、潘姓三大家族,来自广西南丹庆远府,他们是龙脊北壮的先祖。这里居于深山,因而较完地好保留着壮族木质吊脚楼和北壮人的民风、民俗等日常生活习性。
村寨的民主自治管理实行较为完整的寨老制。“寨老”或“族长”,就是村寨的头人,依靠在群众中的威望自然而然产生,村寨的重大事情要请他们来协商解决。与寨老制度相联系的社会组织管理“乡约与习惯”,是长期以来维护一方团结与稳定的民间法尺。
古壮寨人能歌善舞,古壮寨的歌以山歌和弯歌闻名。其中弯歌又称“古壮歌”,属于二声部民歌,多在喜庆场合中围火塘演唱,因其歌词长,弯来弯去而得名。内容多以叙食物来源、对人的劝诫、各种苦情、农事活动及长篇叙事为主等。古壮歌由于引子和衬腔都有固定的衬词“呢呀佰”,故壮歌又称为“呢呀佰”。
寨中央,坐落的是老而雄伟的古屋。古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侯家父子侯永胜和侯益祥修建,距今已有160多年,是龙脊地区现存七座百年古屋之一。古屋以杉木建造,全楼不用一颗铁钉,充分展示“榫卯相扣”的匠艺绝活。木楼为六排五空,房屋的长、宽、高都是经过“鲁班尺”精心测量,以求达藏风聚气、避凶取吉的最佳效果。
古壮寨内人文古迹甚多,这是古壮寨人的精神原浆所在,也是古壮寨人素来互助互帮、正直向善、和谐共进的动力基础。
古壮寨人好石刻。人们在石板路、石桥、石缸、寨门等石制器物上留下了大量的石刻文化。其中风雨桥上的“三鱼共首”图案石刻最为著名,具有图腾般的价值。图案修于光绪年间,原由四块长4米、宽0.8米的石板拼合而成。现存一块石板上,依稀可见“三鱼共首”图案:三条鱼向一个圆心游去,图案阳刻三条鱼,阴刻两条鱼,阳刻与阴刻技法相互融合。寓有道教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三要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深层内涵。也有儒家礼、仁、孝、义、忠的思想境界。据历史传说,为了纪念龙脊廖家先祖廖广源、廖广德、廖广道三兄弟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功绩,后人特刻一个“三鱼共首”图形以示,该图也成为龙脊壮族地区的一个标志性图案。
在古壮寨内还流传着村民潘天红为民请愿的故事:在乾隆五十七年,当地县衙搜刮民脂民膏,龙脊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村里有一个叫潘天红的青年,虽然家里很穷,但胆识过人,他在乡亲们的支持下上柳州府状告县衙官吏、为民请愿。柳州府正堂查明潘天红所诉情况属实后,下令废除地方县衙派收的各种苛捐杂税,并明文规定了关于采买茶叶、采买鸡鸭猪等六条禁税令,刻于石碑。潘天红为民告状成功的消息传回了龙脊寨,寨老们派了十多个壮年男子去把那块石碑从几百里外抬了回来。乡亲们兴高采烈地组织唢呐、锣鼓、舞狮队到三十里外来迎接潘天红。凭着这块《奉宪永禁勒碑》石刻上的禁令,龙脊的百姓过上了一段免除苛捐杂税的太平日子,潘天红为民请愿的功德也永远铭记在龙脊百姓心中。
太平清缸石刻也颇有历史。碑文记载:“太平清缸、同治壬申修治、武威仁顺记立、孟冬吉日存沆。”清缸由五块大青石板和四根石柱衔接而成,高三尺八寸、宽二尺八寸、长五尺二寸。石柱上雕刻有两只青蛙和两只螃蟹栩栩如生(壮族的先民发现青蛙对天气变化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如打雷、下雨,认为它是上天派下来的水神)。清缸据说是廖家寨廖光春老人请石匠所建,建好后群众挑水倒入缸中蓄满,到了旱季用于防火和抗旱。现在龙脊廖家寨每逢大年初一必定要在太平清缸旁焚香祭祀。石刻全文“大清康熙六年正月吉日,分守广西永宁兼辖永福义宁等处地方参府马奉全,统兵征剿湖广城步妖徭(瑶)到此札(扎)营,同营孟纪义宁县正堂李刊石永记。”这天然石上的石刻,是现存的记载清政府军队在镇压湖广少数民族起义,路经龙脊扎兵驻营的军事纪事。
古韵悠悠,日月绵长。
伴随悠悠古韵游走于木楼竹篱之间,我一直在思索,古壮寨为何具有如此恒远的魅力、长久的活力?至此,我心中的答案慢慢清晰:在众多的石刻中体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古壮寨人的精神原浆和内生动能;在一座座古建筑上体现出的精致和匠心,正是他们对当下生活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态度。而当我们走出寨子,回头向古壮寨望去时,我们发觉古老的壮寨正跟随广袤的龙脊,行走在春天里,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