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三长联动” 山水林田湖草同保护
桂林日报
2023年12月22日

▲临桂区委书记石玉琳(中)在奇峰河双凤桥段现场指导河道水毁修复工程。
梁义甜 摄

▲临桂区人民政府区长何兵(中)在义江河边指导落实河长制工作。 陆勇 摄

▲临桂区委副书记、二级副田长谢静(右一)到六塘镇广洞村检查田长制工作。
彭胜发 摄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彭胜发
仲冬时节,在临桂区会仙镇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时有各种水鸟飞过;漫步五通镇桂林之花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内,金桂、银桂、三角梅等依旧一片盎然生机;在四塘镇田心村,白鹭飞翔,与周围山水相映,美如水墨画……
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的具体举措。临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三长制”政治责任,统筹推进“三长制”生态保护联动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要求,为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夯实基础,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核心区赋能助力。
河长制: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临桂区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构建“两级党政领导、三级河长管理”的组织架构,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印发《桂林市临桂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设置三级河长、聘请社会监督员、招募民间河长,探索建立“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以及河湖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机制。推行河长制以来,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2起,罚款71.7万元。
“河长,我想通了,我们不能做对不起子孙的事情,拆了心里踏实了!”南边山镇大江水库一处违法建筑的主人老吴真诚地对河长说。大江水库位于临桂区南边山镇,为奇峰河源头,是一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这个“大水缸”的守护者、河长张桂保在日常巡库过程中发现一处搭建在水库边的铁皮棚,面积约80平方米,搭建者老吴主要用于休闲垂钓及日常生活。该铁皮棚在大江水库管理范围内,排放的生活污水直接影响水库水质。河长发现该问题后,上报临桂区河长办,然后组织区水利局、南边山镇政府、大江水库等单位联合执法,最终做通了违建者的思想工作,拆掉了铁皮棚。
临桂区遵循总书记的系统治理观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编制《临桂区水网建设规划》《桃花江片区防洪排涝规划》《万福片区防洪排涝规划》等,全面整治河湖“四乱”现象。组织11个乡镇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逐河、逐项进行排查、清理,并建立问题整治台账,实行挂账销号。以“四不两直”等方式开展河湖“四乱”问题巡查全覆盖,整体推进治水、治岸、治山、治污任务,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45个,清淤疏浚河道长度22.9公里,清淤工程量48.4万立方米,治理黑臭水体2条。结合乡村振兴和“水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完成3条河流4段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治理河流长度56.08公里,新建护岸60.4公里。同时,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座,启动六会水厂改扩建工程,供水能力由原来1万m³/日提高到3万m³/日,供水人口由原来的8万人增加到12万人,新建取水泵井、沉淀池、清水池等,新建、改建供水管网长284.8公里,实现沿线村屯和乡镇都能用上放心水。
“太美了!”游客们称赞。傍晚时分,临桂区四塘镇田心村白鹭群鸣叫着振翅起飞,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画。临桂区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力推进世界级旅游城市核心区建设和“三大振兴、两大建设”中,坚持水岸同治、河管共治、标本兼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水问题。
正在实施的相思江整河推进项目,涉及防洪排涝、水系连通、截污治污、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将通过疏浚、拓宽相思江流域河道,修复分洪蓄水堰坝,连通水系,提高辖区水域防洪排涝能力。同时,通过建设城市截污、治污管网工程,全面提升雨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极大改善桃花江、相思江、会仙湿地水质和新区生态环境,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亮丽风景线。
创新工作,建立“河长+检察长”机制。区河长办、区人民检察院签订《关于建立“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意见》,双方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重大案件协商、联动执法、行政调查案件通报等12个方面加强协作,把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和河长制在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生资源保护、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奏好生态保护“协奏曲”。全面推行“河长+警长”制,采取“一对一”方式,建立区、乡两级河道警长,协助对应的河长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河长+校长”协作机制,在各学校常态化开展普及江河湖库管理保护及爱水惜水节水知识,强化学生的护河和涉水安全意识。同时,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在金山广场、社区开展河长制宣传,开展“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等志愿服务活动等。
林长制:交出生态保护绿色答卷
“我的工作就是对村子周边的林木进行日常巡护,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有人在林区内用火,就及时制止并向林业站报告。守护森林资源是我的新使命!”六塘镇道莲村委的秦玉富是一名村级林长,自从有了这个新职务,秦玉富成了村里守林护林的先锋队员。如今秦玉富已融入“林长”角色,他经常揣着区林长办印发的森林防灭火宣传手册、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手册,一是为了方便自己学习,二是便于向乡亲们开展宣传。
临桂“三长制”由探索到全面建立,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首先建立了三级林长制体系。2021年6月,临桂区构建了区、乡(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县(区)级林长、副林长5名,设立乡镇级林长22名、村级林长161名。各级林长负责各自责任区域林业资源保护发展任务,下级林长对上级林长负责,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实行指导、监督和考核,构建党政同责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临桂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制定完善林长巡林、网格化管理等系列林长制工作制度。建立了“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制度,按照一名村级林长、一名森林警长加若干护林员的“1+1+N”模式,构建覆盖全域、边界清晰的“一林一护”“一乡一警”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实现了林长制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新格局。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临桂区林长制实现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推进,森林草原生态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效果逐渐显现。
临桂区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以林长制为抓手,秉承“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理念,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投入各类资金9000多万元,对会仙喀斯特湿地公园开展了退塘还湿、有害生物清理、古运河修复、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工程,累计退塘还湿面积155公顷恢复,恢复植被面积约50公顷,水葫芦清理面积约100公顷,河道清淤约14.15万立方米。在湿地公园生活的鸟类从166种增加到173种,植物从328种增加到340种。同时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机制,邀请国内20多名湿地保护知名教授专家为编制临桂区湿地保护规划、科学修复与合理利用、湿地有关建设项目论证等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
2023年2月,在杭州举办的世界湿地日宣传大会上,会仙喀斯特湿地成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国82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2023年,临桂区将回收国有林场被侵占林地综合整治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任务分解,不断强化政策法规宣传。结合农村群众生活作息特点,灵活采取“白+黑”方式,入户宣传有关林地保护法律法规,通过“调处确权、林地租赁、公益林管理”等多种方式回收被侵占林地,逐步修复缺损的“绿肺”。目前已完成回收被侵占林地2167亩,完成率为92.5%;完成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69261.6亩,发证面积占比为97%。
田长制:让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人
南边山镇五敬村四级田长江才胜如往常一样在执行巡田任务,发现远处一村民正开着挖掘机在掘土。江才胜警觉起来,上前询问村民黄某,了解到黄某准备挖鱼塘,便立即打开田长巡APP,使用“云查询”功能查询获知该地块为基本农田。江才胜向黄某讲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鼓励黄某进行耕种,并向三级田长办寻求帮助,推荐既符合市场需求又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作物品种,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附近村民知道后感叹:“政府保护耕地动真格啦,不能再乱挖乱占了!”
近年来,临桂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构建河长林长田长领治、部门联治、社会共治的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保护体系,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及时总结借鉴河长制、林长制等管理经验,立足实际加快推广田长制,将耕地保护管理延伸到基层终端,构建起覆盖全面、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机制。
牢记“国之大者”,让各级田长成为联结农民和土地的重要纽带。完成田长制组织构建,各乡镇全部成立了田长办。全区设立二、三、四级田长和副田长302名、网格员479名,已全部完成巡田软件注册,不断提升巡田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常态化。建立了“区、乡镇、行政村田长+网格员”的耕地保护工作体系和“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监管机制,让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人。先后制定《桂林市临桂区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桂林市临桂区田长制调度督导制度》《建立“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桂林市临桂区耕地保护巡田工作制度》等系列工作制度,确保田长制工作落地见效,使“长牙齿”的耕保硬措施落到实处。
临桂区有序开展田长制公示牌设立全覆盖,加大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宣传力度。乡镇、村级田长以耕地保护日常巡查、问题处置为重点,网格员、信息员队伍加强政策宣传,及时发现并劝阻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违法违规利用行为,加强对农民建房、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报批的指导服务。广泛采取微信公众号、抖音、微信群、宣传车、横幅、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宣传耕地保护,增强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临桂区自然资源局田长制分管领导秦树成告诉记者:“我们的网格员每半个月至少巡田1次,协助四级田长落实耕地保护工作,实现管理全覆盖。村级田长(四级田长)负责定期巡查本行政村内耕地,第一时间发现、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房(含大棚房)、挖沙、取土、采石、建厂、建窑、堆放固体物以及排放、倾倒废弃物、污染物等破坏耕地行为及损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行为,及时向上一级田长、区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执法机构或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报告。”此外,负责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拆除违法建筑、调解纠纷;负责对地块承包人、经营者开展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承包人进行耕种,杜绝破坏、撂荒、改变种植结构等现象发生;一个月至少巡田1次,每月向上一级田长报告耕地保护工作情况,自觉接受上级田长的督查指导。
临桂区加强示范引导,探索“水稻+N”“旱粮+N”综合种植模式,创新耕地种植经营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农田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耕地撂荒监测管控,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的就地恢复1504.3亩,完成率94.6%;完成2023年永久基本农田新增流出的就地复耕990.4亩;完成963亩耕地保护目标内永久基本农田外一般耕地的恢复整改,完成率77.72%。
临桂区委副书记、二级副田长谢静对记者说:“我们坚持系统思维,突出‘大保护’理念,按照‘三合一’目标整合,将逐步扩大和完善河长、林长、田长制范围,压实各级河长、林长、田长的责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