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桶水”的坚持
桂林日报
2023年11月08日

杨湘沙
■《桂林日报》文化专题部记者 杨湘沙
二十多年了,我还一直坚守在记者队伍里,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也就五年的光景了——不出意外的话,我还会从这个队伍中退休。有时我就在想,是什么支撑我在记者队伍里坚持了这么多年呢?
当老师,经商,下岗做私人助理,之前这些活我干得最长的都不超过四年,唯有记者这个行业,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我大学是学汽车设计的,毕业后当过老师,经过商,下过岗,待到进入新闻单位时,早就过了而立之年。所以,对于记者职业来说,我完全就是个半路出家的家伙,俗称“半桶水”。
有人给我的记者生涯之所以能延续这么长时间做过总结,说我虽然不跑社会新闻,双肩柔弱似水,不敢直面黑暗,但我有很浓厚的人文关怀情结,又恰好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因此也是可以在这个行业里有立足之地的。最主要的是,在这里,我有个发声的平台,而我还是很想说一说的。
我想他说的是对的,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确实是有些话想说一说的。记者身份给了我这个机会,夫复何求?
当然,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和坚持,也必不可少。你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尽管这个回报不一定以物质的方式来体现。
讲个故事吧。有一次为了写“桂林那些事”系列中的灵渠,我想来想去,觉得以前去过灵渠的上游,但下游在哪,下游和大溶江相交的地方现在是个什么状况,一无所知。所以,必须去现场看看。然后我就开着自己的大摩托去了。最后的结果是,我在江边的泥泞地里翻了两次车,而江边根本无村民居住——他们都住到镇上或者国道边去了——前无路人,后无村民,举目无亲,当时和五百斤重的摩托车一起躺在泥泞里的我,还以为这次彻底栽了……
结果如何就不说了,无论如何,这次我看到了溶江镇的发展,看到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再联想到秦始皇大军南下时满地疮痍、桂林人的祖先颠沛流离的状况,我似乎突然就明白了很多事情,懂得了哪些东西是值得珍惜的。
我的意思是,报业在成长,而作为记者的我,也在一次次的跌倒中逐渐成长起来。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可能才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