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奔月》昨日上演
桂林日报
2023年11月02日
本报讯(记者秦丽云)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嫦娥奔月都会有着自己的解读。那么,通过话剧去解读,又会以怎样的舞台表演形式呈现?又将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感受和启发?11月1日,话剧《奔月》在桂林大剧院上演。这部《奔月》大胆解构中国神话,借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嫦娥”反思、阐释人类“存在”的意义。
该剧讲述的是:人类文明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然消亡,但人类文明遗留的科技产物,一种高度智慧化的人工智能,依旧以“嫦娥”系列为名在宇宙中留存。它们不停重复一款名为“嫦娥奔月”的模拟体验游戏,作为抵御无垠孤寂的唯一消遣。但是,宇宙中,还有人类能够回应他们吗……
剧中的“嫦娥”,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个神话人物,它以机器的形象出现,可能是一个女人,也可能是一个传说、一个角色、一个代号,甚至是一串编码。剧的结尾,渴望得到创造它们的人类回应的机器人角色呐喊出“若死不存在,生还有什么意义?”时,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类、生和死等终极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本剧的导演查文渊曾说:“神话,可以描述世界,也可以引领精神。”话剧《奔月》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传统在当下得到了其应有的尊敬,并重新赋予神话以当代价值,再度激活了神话之于人类生活的意义,让传统得以链接未来。
据了解,话剧《奔月》是2023桂林艺术节“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的孵化作品之一。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要板块,“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由中央戏剧学院和桂林艺术节组委会共同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