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牵拉肘”
让童年更美好
□唐继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
桂林日报
2023年10月06日
“牵拉肘”又称桡骨小头半脱位,主要是由于不恰当的牵拉、外力刺激导致,发病年龄多为1-4岁,2-3岁发病率最高。发病时患儿哭闹不止,肘部疼痛,拒绝触碰,肘部半屈曲状,前臂不敢旋后及屈肘,不敢举起,X片检查为阴性。所以宝妈、奶爸了解“牵拉肘”,可以让宝宝童年更美好。
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可导致“牵拉肘”
1.为孩子穿衣服时用力牵拉患儿手掌。
2.小儿睡眠时长时间压迫肢体。
3.与宝宝玩耍时牵拉、拽提手掌。
4.孩子跌倒时用力牵拉其手掌。
5.平素牵拉孩子手部时暴力提拽等。
上述行为都可能引起“牵拉肘”。
“牵拉肘”发病原因
小儿由于骨骼发育不完善,桡骨小头周围环状韧带不成熟,且桡骨头关节面和桡骨纵轴有一定的倾斜度,在前臂受到不恰当的牵拉、外力刺激时,环状韧带下部损伤,肱桡关节间隙变大,并由于关节腔的负压作用,桡骨小头滑过远端关节面时嵌顿于上尺桡关节间隙,出现桡骨小头半脱位。
“牵拉肘”的诊断
1.病史,本病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穿衣服时牵拉患儿手部。在睡眠时将上肢压在身下,使肘关节过伸等。
2.患儿受伤后哭闹、拒绝触碰、拒绝活动、不愿上抬患肢。
3.患肘半屈曲,前臂旋前下垂。
4.肘关节外观无畸形,桡骨小头处有压痛。
5.X片检查无异常。
鉴别诊断
1.桡骨小头脱位:可因前臂旋转外伤引起,环状韧带严重撕裂损伤,查体:肘关节外侧肿痛明显,可扪及脱位桡骨小头,肘部屈伸活动尚可,前臂旋转受限,X片可助鉴别。
2.桡骨小头骨折:有明显直接或间接暴力史,肘外侧肿胀,桡骨小头处压痛明显,前臂旋转受限,尤其是旋后时,多合并副韧带损伤,出现关节不稳定,X片可助鉴别。
“牵拉肘”的治疗
1.主要治疗:①桡骨小头手法复位。操作方法是:先将患儿前臂旋后,伸肘稍加牵引,医生拇指压住肘前桡骨小头处,在屈曲肘关节的过程中,同时配合前臂旋前、旋后运动,可感到复位的响声,复位后肘部及前臂可活动。②极少部分需手术处理。
2.药物治疗:①部分儿童反复脱位,疼痛明显者,可口服止痛药物,使用时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②部分儿童由于处理不及时,出现明显肿胀,可予中药外敷、硫酸镁外敷、按摩等治疗促进消肿。
“牵拉肘”治疗后的护理
1.经治疗后可予三角巾悬吊制动患肢3-5天。若有治疗后仍疼痛明显者,并伴有其他可能的损伤,可视患儿情况予石膏固定2周。
2.注意饮食营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如瘦肉、鸡肉、牛肉、肝脏、干酪、牛奶、蛋类、鱼类、贝类、大豆、大豆制品等。
3.减少患肢活动、牵拉、搬动重物、跌伤等。
4.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患儿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5.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牵拉肘”并发症
桡骨小头半脱位伤势轻并且普通,但因为影响肘关节功能,故一般患者均需通过良好复位才能获得痊愈。但部分未能及时就诊的患者,因合并肿胀疼痛及其他损伤,恢复时间延长,并可能出现关节僵硬等情况。
“牵拉肘”的预防
1.日常生活中牵拉小儿手部穿衣及活动时,应同时牵拉衣袖,避免暴力牵拉。
2.小儿日常玩耍时避免跌伤牵拉。
3.日常牵拉宝宝手部时避免暴力牵拉,动作要轻柔。
4.若出现上述表现,如果家长没有把握,不能盲目复位,建议及时到医院骨科就诊,避免延误造成患儿肘肿胀疼痛,增加复位难度及水肿引起的神经损伤等。
5.桡骨小头半脱位具有一定反复性,发生后后期可能再次出现,所以父母应注意避免再次损伤并加强观察。
总之,“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婴幼儿常见的损伤之一,常与大人提拽、牵拉有关,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故发病后不需过度担心。最后希望父母在和宝宝做游戏等温馨生活中,多注意这些行为,可以让他们的童年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