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 奏响“红廉”主旋律
桂林日报
2023年09月23日
□贲黄文
兴安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深厚,是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神奇热土。89年前,中央红军纵队从兴安界首抢渡湘江,粉碎了国民党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而又极其悲壮的一笔。如今,湘江北去,丰碑永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早已融入兴安这片热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
近年来,兴安全县上下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这条主线,积极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红色廉政文化,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兴安新篇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深挖红色资源,在红色熔炉中持续讲好“红廉”文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湘江战役给兴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兴安县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廉”文化故事。一是让“红廉”地标亮起来。充分利用兴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对本地红色资源统筹管理。做好红色遗址遗存保护和利用,对光华铺战壕、掩体、弹坑、红军殉难处,及金石文甲洞红军烈士墓、溶江的大风坳红军烈士墓、红军长征湘桂古道(兴安段)等红色遗址遗存进行修复,依托界首红军堂、华江千家寺红军标语楼、老山界等革命遗址,打造4条“重走长征路”经典线路。积极挖掘湘江战役红色廉洁文化,将廉政教育元素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安段)建设项目中。通过用好红色资源,持续营造“红廉”文化氛围。二是让“红廉”教育活起来。充分发挥烈士纪念碑园清廉教育基地优势,修缮纪念碑园内基础设施,升级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展陈,开发VR全景虚拟展览,建立网上展馆,系统全面再现湘江战役的全过程。将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有机结合,打造龙塘寨红色廉政文化示范点,清风池、清风林、清风路三个板块各具特色、各涵廉韵,为廉洁教育注入“红色因子”,让红廉教育随着旅游更好地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三是让“红廉”之声响起来。2022年,在自治区文旅厅的指导下,兴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联合桂林旅游学院,着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廉政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讲好兴安本地故事、红色故事、奋斗故事、廉政故事,练就“唱、念、做、打”组合拳,打造一堂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优质高校思政课程,让兴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育人的最鲜活教材;成立专题宣讲小组,积极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机关、部队等活动,前往各级党政机关、学校、部队进行红色文化、廉政教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二、突出文化底蕴,在平台阵地中着力创建“红廉”特色品牌
兴安县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蕴含大量的“红廉”元素。兴安县结合“四清”建设和“八个清廉”单元建设,加大对“红廉”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力度,为打造“红廉”文化阵地、创建特色品牌打下基础。一是合力深挖“红廉”元素。兴安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文化氛围浓厚,蕴含有大量的“红廉”文化元素。依托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遗址遗存、设施景点、有关书籍资料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精神中的“红廉”元素。如在《血战湘江》一书中,不断开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课程,并将廉政精神融入平时的宣教讲解当中,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崇廉、学廉、敬廉、讲廉浓厚氛围的形成。二是倾力打造特色阵地。依托红色资源,结合兴安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突出“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廉政建设”主题,坚持以点代面、覆盖全县,因地制宜打造清廉示范景区、红色廉政文化示范点、清风路等阵地。建成市内第一个廉政主题园林——清石园,通过设置石刻警句、清廉景观小品等,打造出寓廉于景,廉景成园的廉政教育基地。同时,注重“红廉”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将“红色因子”注入乡村旅游和人居环境中,在中国红寨——龙塘寨建成“三清”红色廉政文化示范点,让清风池、清风林、清风路成为“红廉”教育点位,更成为乡村美丽景致。三是积极发挥“红廉”作用。“红廉”文化阵地一经发挥作用,就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兴安县不断丰富党员干部“红廉”教育课程内容,将“红廉”故事融入宣教工作,让“廉”味十足、“廉”润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学廉、敬廉、讲廉的良好氛围,各“红廉”阵地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和广大群众、青少年学生等赓续红色血脉、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平台,兴安县红廉文化教育年接待量超10000人次。
三、聚焦作风转变,在为民服务中不断转化“红廉”建设成果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兴安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红廉”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百姓的困难事、烦心事。一是以“红廉”文化培根铸魂,干部作风不断转变。群众跑路少了,干部上门多了;空话套话少了,苦干实干多了;被动作为少了,主动出击多了;群众埋怨少了,点赞支持多了……这些“一少一多”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全县干部在工作中不断转变的工作作风。2022年以来,兴安县制定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清廉机关建设的实施方案》,切实要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聚焦人民福祉,有序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红色党建廉政文化基地,不断培养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之心,并通过“四心”(真心、耐心、爱心、精心)工作法接待群众,积极有序开展深化重复举报治理、信访举报积案化解等工作,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二是当好企业“贴心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为优化营商环境,兴安县推行“一窗受理、集成审批”,持续深化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已实现100%“最多跑一次”。制定下发《兴安县支持工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坚持“一对一”服务企业,通过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已达100%。同时,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兴安县纪委选取14家规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单位设立首批营商环境作风建设观测点,精准查摆职能部门及其党员干部、工作人员存在的作风和效能问题,推动政风、行风转变,确保全县营商环境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三是心系百姓关切,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兴安县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学好用好“红廉”文化,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通过“12345”政府热线共受理各类工单217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8.3%。创新制定社区三务“微权力”清单、居民办事流程图,督促社区干部按图操作、照单履职,实现班子清廉、干部清正、社区清爽的目标。同时,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建立更新“廉政微网格”136个,骨干成员220名。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廉政监督划分成片、责任到人,并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
(作者系中共兴安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