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 精神永存
桂林日报
2023年08月15日

李征凤烈士。(资料图片)

清明节我市少先队员祭扫李征凤墓。(资料图片)

两江镇红色教育基地陈列的李征凤烈士事迹。(临桂区两江镇政府供图)

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桂林县支部干事会就诞生于如今的榕湖北路一带。(资料图片)
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桂林县支部干事会的成立,开启了桂林革命历史的新篇章,从此桂林开始有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其领导的革命活动。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等桂林早期的共产党人用革命的激情与舍身的精神,将“红色火种”撒播于山水间,开拓了桂林的“红色之路”。时光流逝,历史虽远去,记忆却长存。90多年前共产党人在桂林流下的第一滴鲜血,早已成为一粒红色的种子,从此在桂林这块热土上生根、发芽,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奋斗。
■编者按:
桂林是一座沉淀着数千年历史的山水之城。这里不仅有秀美的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深沉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1926年7月,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成为燎原的星火,奠定桂林的红色底蕴;1934年红军长征三过桂北,在湘江畔浴血奋战、向死而生,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8年至1944年,桂林这座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里掀起一场形式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桂林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1949年11月22日桂林迎来解放,桂林人民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前仆后继,开创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桂林迎来高速发展的今天,正是因为我们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近年来,桂林各级党委政府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路径,开展一系列培根铸魂的红色教育,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红色血脉在桂北大地的绿水青山间永续传承,推动桂林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本报记者展开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调研行,致敬那段红色岁月,探寻桂林对红色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记录在延续这份红色荣光中桂林人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 周文琼
重温那段红色记忆——
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
在风景秀丽的七星岩普陀山北麓,一处石碑特别显眼,上面镌刻着“李征凤烈士墓”。
李征凤:桂林杰出的革命先驱者;桂林早期的共产党员;桂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创建人之一。
1902年8月,在临桂两江镇西岭村一个贫苦的农家里,李征凤呱呱落地。他的祖父是佃农,父亲虽是清末秀才,但一生郁郁不得志,未得一官半职,在乡间教书和代人写些诗文以维持家计。李征凤幼时只跟父亲读过几年私塾,但他自强不息,自学不辍,小小年纪就懂得很多事理。1914年,12岁的李征凤考入临桂县四乡中学。李征凤的中学时代正处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年代。当权者的腐败、国家的贫弱使李征凤开始了人生的思考,逐步萌发了改造社会的志向。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消息传到桂林,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奋起响应,举行游行示威,开展街头宣传。在桂林就读于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简称广西法专)法律系的李征凤更是异常活跃。他率领宣传队每天到各戏园演讲,同观众一起高呼反帝爱国口号。在李征凤的积极联系下,广西法专借慈善会舞台公演了话剧《朝鲜亡国痛史》。这是桂林戏剧史上第一次演出的话剧。李征凤等意在借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惨痛教训来告诫中国人民:不要当亡国奴。这次演出对推动桂林的爱国民主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象鼻山正对面漓江东岸的一片河滩,是曾经的下关码头。当年,作为桂林学生联合会干事的李征凤,在当时桂林学生运动骨干谢铁民的组织下,与桂林学联的同学组成纠察队,积极投入抵制日货的运动,在这里阻止载有日货的船只偷渡,截获大量日货,并曾在靖江王城当众销毁。彼时,桂林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入发展,已成为广西革命运动最高涨的城市。
1923年至1925年,李征凤先后到北京、上海读书及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25年秋天,李征凤离开上海转至广州。同年12月,李征凤经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回到梧州,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桂林地方组织的建立过程中,有五位最早在桂林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李征凤、罗瑞成、谢铁民、苏鸿基、胡佩文(女)。他们充分发挥在国民党县党部任职的特殊身份和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的作用,大力宣传国民革命,开展民众运动,培养革命积极分子,进行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在桂林的学校和机关中发展了一批共青团员和数名中共党员。
1925年12月,负责领导广西全省党的工作的中共梧州地委,派遣桂林籍中共党员李征凤回桂林工作,“迅速发展桂林的党、团组织及各种革命运动,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1926年1月初,李征凤回到家乡桂林,随即以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进入国民党县党部,被选为县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秘书、代理宣传部长职。之后,中共党员罗瑞成、谢铁民、苏鸿基、胡佩文(女)也相继由组织派回桂林,顺利进入国民党县党部,并分别担任农民、青年、妇女、宣传各部部长等职。
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桂林县支部干事会于1926年7月下旬成立,李征凤任书记,罗瑞成任组织干事,苏鸿基任宣传干事。
桂林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掀起各种民众运动,在打击城乡封建势力、支援北伐胜利进军和巩固后方革命秩序中,彰显了革命群众的强大力量。至1927年4月,桂林的中共党员由成立时的10名发展到18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桂系集团追随蒋介石反共“清党”,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大肆逮捕共产党人。4月下旬,李征凤、苏鸿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裴邦焘三人成为桂林“清党”中第一批被逮捕的对象。
1927年10月14日,在广西反动当局“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放一个”的残暴“洗监”下,李征凤、苏鸿基、裴邦焘以及第二批遭逮捕的中共党员谢铁民、汤显达、廖骏、李芬华、赵世杰和非党员群众赵世恪等共9人,被杀害于桂林丽泽门外,即如今的翊武路蒋翊武纪念碑附近。
守好红色文化的根——
将历史感刻入桂林人的骨子里
现今的翊武路,风光秀丽,车辆往来不息,每到秋冬季节,满目金黄色的银杏叶更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这样美丽的风景是桂林人的骄傲。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在桂林人心里,除了对城市美景的自豪,更装着一份对历史的感悟,对革命先辈的感恩。
司马迁有言:“述往事,思来者。”常常回顾人类的过去,并由此出发,思考自己的将来,而不是仅仅关注当下的利益和享受。红色文化是桂林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当下,桂林人正通过红色书籍、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学习红色文化,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桂林图书馆专门设有桂林抗战文献中心,收集了诸多桂林红色文化的相关书籍,《中共桂林市党史资料专题研究集》《中共桂林市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桂林历史》……在这里,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桂林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具体到历史上某天发生的事情。最早在桂林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除了罗瑞成、胡佩文(女),其他几位都能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历史文化书籍。
近年来,桂林市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为摸清革命文物的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桂林市一直在做相关的工作。2022年,临桂两江李征凤的故居、位于叠彩区的苏鸿基烈士墓被确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征凤故居为清代传统建筑风格,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青砖绿瓦,硬山顶。目前,相关部门以现存李征凤故居为基础,全面搜寻李征凤生平相关物件、照片等资料和实物,深入挖掘其风华正茂之际以大无畏精神投身革命红色事业的先进事迹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打造能够直击心灵的红色教育基地。
延续红色荣光——
不忘初心奔赴山海
78岁的李美美是李征凤的侄女。“从我小时候开始,我爸爸李文钊就跟我说,我二叔李征凤就义时,始终不肯下跪,是站着被处决的。临刑前,我二叔一直在痛斥国民党背叛革命……”当年李征凤于丽泽门外被杀害,李美美每次经过这里,总试图将曾经的血腥刑场,与眼前的现代都市联系交织,想象悲壮与繁华并存的时空变幻。从2013年起,李美美一直在搜集李征凤生前的事迹。她笑着说,自己年纪大了,现在收集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但是不会停下。
红色文物,用最沉静的姿态,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它们是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也是教育后来人的生动教材。如今,临桂区在李征凤的家乡西岭村打造两江镇红色教育基地,包含李征凤事迹展、两江镇党建展厅、清廉教育池以及党员教育学习课堂,利用展墙、多幕沉浸式情景,以时间为轴,详细解读李征凤的一生经历及重点事迹。党员干部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赓续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也造福西岭村的乡亲们,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如今,两江镇依托空港经济带区位优势,结合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以“红”配“绿”推动“文旅+农旅+康旅”多元发展,精心谋划打造一条“红色爱国研学”线路,建成广西省立桂林师范旧址(两江中学)桂师51烈士红色展示馆,围绕“罗山湖水上乐园—名人故居”文化旅游路线、“两江村上菜园—下菜园”生态乡村旅游路线,大力发展民族风情亲子乡村游。据统计,去年以来该镇接待游客16万人次。
纪念烈士,是回归初心,是珍惜现在,更是为了开创未来。让我们踏着山水间的红色足迹,凝心聚力,携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