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看城南 砥砺奋进新象山”系列报道之一
象山区:蓄力而上风帆劲
桂林日报
2023年08月07日
编者按:
这里,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千古自然奇观;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陶雏器,被中国考古学会等5家单位认定为“万年智慧胜地”;这里,有闻名全国的“一座山、两瓶酒”——象鼻山和燕京漓泉啤酒、桂林三花酒;这里,是欣欣向荣的桂林城南,是孕育发展希望的沃土象山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漓水之畔、象山脚下的殷殷嘱托,犹在耳边。党的二十大以来,象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谱写了发展奋进的新篇章。该区发展稳中有进,产业兴、投资热、景灵秀、民富美,一个风生水起、潜力无限的象山区,正呼之欲出。
锚定新目标,奋起再出发。即日起,本报推出“风生水起看城南 砥砺奋进新象山”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今年来象山区在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全域旅游、清廉建设、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与昂扬阔步发展的新风貌。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袁明辉 李怡慧
七月,“城徽”象鼻山下,习习夏风拂面,欢声笑语飘落在波光粼粼的漓江上。三伏天的高温止不住四面八方游客的脚步,排成长龙的巴士、人头攒动的景区、一床难求的民宿酒店,昭示着疫情的过去和城市“烟火气”的回归。“7月以来,我们已经接待游客22万余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21.5%!”象山景区管理处副经理马谦因此备受鼓舞。
这厢文旅市场强劲复苏,那厢重点项目火热推进。93个重大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赴建设工地,把办公室“搬”到一线去,直击痛点,打通堵点,铆足一股劲抢发展先机。
今年上半年,象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其中一产增长1.7%,二产增长6.0%,三产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旅游总消费近60亿元……一组组跳动的数据,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脉搏;一个个复苏的信号,是奏响在城南的希望之声。产业兴、项目密、起步早、势头旺、发展稳、实力强,象山区以昂扬的姿态、向上的风貌、实干的精神,取得了“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的顺利开局。
93个重大项目
下好发展一盘棋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7月21日,在象山区2023年重大项目推进会上,象山区四家班子、辖区93个重大项目相关负责人坐在一起,为项目把脉、为开工问诊、为发展开方,目的只有一个:加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
作为中心城区,象山区拥有着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这里有汽车、火车两大交通枢纽,有着“城徽”象鼻山,还有桂林三花、燕京漓泉两大全国闻名的行内龙头企业。但同时,这些显著优势也同样是发展的瓶颈。多年来,象山区一直在相对固定的发展版图上,寻求突破和蝶变的可能。而项目,便成了搅活一池春水的那根长杆。
翻看象山区近年来的项目清单,不难发现,它承担了不少自治区级、市级的重大项目。以今年为例,象山区在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就多达93个,计划总投资416亿元,年度投资40.7亿元。为了确保项目的推进速度,象山区坚持重大项目每周听取汇报、每月协调督办、每季度现场点评、半年集中开竣工制度,不断压实责任,跟进协调。通过对重大项目的监测排查,及时破解项目落地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桂林米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是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也是今年象山区3个列入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标志性引领项目名录中的项目之一。项目位于桂林市万福东路以南,规划总用地252.70亩,规划建设厂房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