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的坚守与担当
——访“全国监狱工作先进个人”谭盛
桂林日报
2023年05月17日

谭盛在与服刑人员谈心。“刚柔相济”是他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心得。
□本报记者 张苑
“我看你最近老是低着头,是不是有心事?”
“最近和家人通电话了吗?”
“你的诉求我知道了,只要符合政策,我会尽力办!”
……
近日,在桂林监狱内的监管区,教导员谭盛正耐心地与服刑人员逐个进行交谈。他熟知每一名服刑人员的情况,能够通过一言一行洞察每个人的思想变化和内心所想,并在聊天中找准“切入口”,进行疏导和教育。“罪犯思想问题解决了,就能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促进他们积极改造。”这是从事15年监狱工作的谭盛总结出的心得。
从少年怀揣警察梦,到高考选择报考警校,再到扎根“高墙内”用另一种方式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在谭盛看来,监狱警察的工作并非“守好铁门”那样简单,还肩负教育人、改造人和挽救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今年4月,谭盛获评“全国监狱工作先进个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一名年轻的监狱警察用行动诠释的执着与担当。
细节的力量——
“苛刻”的背后是满满的责任
被子一定要叠出棱角、排队一定要成一条直线、坐姿站姿一定要符合标准……在谭盛负责的监区,他对服刑人员要求“苛刻”是出了名的。
“对服刑人员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们彻底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重新树立规矩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回归社会。”谭盛认真地说。
安全是监狱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谭盛认为,监狱的工作事无巨细,且事事不得忽视,而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十多年来,从普通民警到副监区长、监区长,虽然工作岗位变了,但他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始终没有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每天都深入监舍,找出存在的难点堵点,一条一条罗列出来,一条一条对症下药。还结合所在监区实际,重新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监区执法基础工作,不断强化细化服刑人员管理,使得服刑人员的精神面貌及改造积极性都大为改观。
“正人先正己”——多年来,谭盛对服刑人员要求严格的同时,始终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坚定的原则性和严谨的作风恪守自己的入警誓言。不仅如此,他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所学所悟分享给年轻管教警察。在他的带领下,所在监区成为监狱管教基础业务优秀单位。
“刚柔相济”之道——
高墙内有“法度”也有“温度”
提起监狱,给人的感觉都是冰冷的高墙、密密的铁丝网、高度的戒备,令人生畏。15年的工作经历,让谭盛对监狱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改造人、教育人、挽救人的地方,这里有‘法度’,也应该有‘温暖’。”他说。
工作中,谭盛承担着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重任。他不仅是法律的捍卫者,还是“心灵修复师”,用心用情帮助迷失的灵魂重获新生。
一次,谭盛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一名服刑人员有些反常,整个人比较消极,各项表现都不太好。谭盛主动找到他进行个别谈话。在“闲聊”中了解到,原来,这名服刑人员家里发生变故,他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无人抚养。身为父亲,他思念孩子,为孩子的生活担忧,急迫想找到亲戚帮忙照顾孩子,但自己身在高墙内却力不从心。得知这一情况后,谭盛为他申请了“亲情电话”,并通过当地相关部门帮助这名服刑人员联系到了亲戚,亲戚表示愿意帮他照顾孩子。当听到这个好消息时,这名平日沉默寡言的服刑人员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他对谭盛说:“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回家陪伴孩子!”
类似的事,谭盛还经历过很多。他告诉记者,面对高墙内的这些“特殊人员”,不仅需要严格的管理,也需要用情去感化,要刚柔相济,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朴实的坚守——
见证“新生”是最大的成就感
没有公安刑警的轰轰烈烈,没有缉毒警察的枪林弹雨,深处“高墙内”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以及枯燥单一的工作环境——这样的狱警工作,在一些人眼中或许是个苦差事,而且还不容易“出成绩”,但在谭盛看来,这份工作带给他许多的挑战与成就感。
“每当一名两眼无光、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罪犯,在我们的教育感化下眼里有了光,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甚至转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家庭有爱的人,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也正因这份成就感,让我全身心融入到监狱警察这份工作中,并将一直坚守下去。”谭盛说,从事监狱工作的15年里,看尽了高墙外亲人相隔的心酸与无奈,也收到了不少刑满走出高墙的服刑人员对他的真诚感激,这让他更明白了监狱警察的使命,“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我们守住了自我的平凡,社会就多了一份安定。把每一名服刑人员改造好,降低重新犯罪率,这是我们监狱工作的神圣使命。”谭盛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坚定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