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升级版诗画乡村 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
桂林日报
2023年04月27日
(上接第一版)在提升乡村“面子”的同时,乡村“里子”也日益厚实。
通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完善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全市建成20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挖掘市级以上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多项,“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自身特色、讲好乡土故事。如挖掘全州才湾镇的红色文化,阳朔高田镇的壮族文化、舞狮文化,灵川江头村的廉洁文化,临桂岚岩村的斗鸡文化,永福的福寿文化等,并巧妙融入到乡村改造中,既留住了农村文化底蕴和乡愁记忆,更提升了村庄的内在气质,有效铸牢乡村文明之“魂”。2022年,兴安县五架车村获得第四批全国乡风文明典型案例。
农民富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生活富足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
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在升级做强农业产业基础上,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子。依托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带动农户36.6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约34.3亿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同时,着力激活资源要素,建立劳务就业、土地租赁、土地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主体通过资源要素入股方式实现利益联结和互利共赢。2022年,全市19.85万农户参与流转土地78.4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7.48%,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帮助脱贫人口增收,我市累计储备项目1万多个,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9.89%。2022年,筹措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73亿元,累计发放特色产业以奖代补金额1.91亿元,让5.83万户脱贫群众从中受益。此外,通过深化粤桂东西部协作、稳岗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种形式帮扶,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189元,同比增长13.7%,高于全区1.1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95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