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警 办案能手
桂林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谭晓霞在勘查案发现场。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让桂林天更蓝,江更清。”这是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三大队民警谭晓霞常挂在嘴边的话。
与谭晓霞的采访之约颇为不易,第一次联系她正在兴安县办案,第二次约好了时间不料她又因为办案没能赶回来,第三次再约她又有工作安排,直到周末她回到市里,记者才完成了这次采访。
今年45岁的谭晓霞是一名生态警察。对于这个新的警种,她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国的生态环保事业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守护者”。桂林是一座山水之城,蜿蜒穿行于城区的漓江孕育了桂林独特的水系、山林、湿地、丘陵交织的生态体系,漓江是一条闻名世界的美丽河流,生态警察的责任更是重大。
此前,谭晓霞一直在经济犯罪侦查支队工作。2022年4月,桂林市公安局按照上级部署,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分局,谭晓霞加入“生态警察”的行列。在分局近百名人员中,女警只有20%,而能到一线办案的只有她一人。
办理生态环境类案件与经济领域案件有什么不同?面对记者的提问,侦查员出身的谭晓霞介绍,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自己转换过来确实花了点时间。经济类案件注重财物数据等电子证据的收集,而生态环境类案件则更多是实地证据的搜集取证。但这类案件大多发生在偏远山区,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证人,取证特别困难,他们只能多方走访了解情况。办案期间,每天的步数都是2万多。“朋友们开玩笑,只要发现我步行超过2万步就知道我又在山里搞案子。”谭晓霞笑着说。
为了办好案件,谭晓霞不仅积极参加分局组织的学习,还自学掌握相关知识,辖区内每一条河流她都能牢记在心。
以前她在经侦支队工作不时要到外省市出差顾不上家里,家人以为她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分局出差会少点,可事实上,她几乎每周都要往县里跑,“很多现场特别偏远,没有手机信号是常态”。
压缩饼干、牛奶、登山鞋、手电筒……谭晓霞的车后厢备着一个紧急行李包,让她可以随时出发,这样的装备办公室还有一套。她说,有时办案说走就走,很多涉案的现场在荒山野岭,连人都很难遇见一个,更别说商店了,所以她的“百宝箱”里装备齐全,不仅自己用得上还能分享给同事。
在工作中,谭晓霞深深体会到保护绿水青山的意义。
在全州一起非法采矿案结案后,谭晓霞跟检察院工作人员一道去案发地回访。原本裸露的山岭回填后种上了树苗,一片郁郁葱葱。周围百姓反映“之前被污染的河流变清了,现在连鱼虾都回来了”“河水可以用来灌溉了,我们的果树不用担心了”。这些让她备感欣慰。
为还原办案过程,记者跟随谭晓霞来到一处环境类案件的发生现场。一路跋涉在山间小路,谭晓霞不时向记者介绍身边的植物种类。没过多久,记者已经气喘吁吁,鞋上也沾满了泥。谭晓霞告诉记者,只有走进大自然,对生态环境更熟悉,在履行“生态警察”的职责时才不会说外行话,才能得到更多群众的支持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