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新闻故事

04版:读桂·关注

05版:读桂·关注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版:读桂·民生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情感·故事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10月19日

商业球场逐年增加 民间足球氛围浓厚

老球友回忆数十年来的
桂林足球“小江湖”

桂林晚报      2023年10月19日     

  2002年,一场五人制足球赛小组赛队员的合影。(王万哲供图)

  近日,一场球赛之后,球友们在球场内合影。   记者阳聃甫 摄

  王万哲(前左)身着绿色球衣与球友切磋球技。(王万哲供图)
  在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五人制足球赛刷屏了。有家长展示自家孩子参与青少年“亚欧杯”足球赛,有老球友晒出跟朋友约战绿茵场……假期里,桂林市区里的几个商业球场可谓是“一场难求”,足球爱好者提前几周就预订好场地。不论是每年定期举办的桂林五人制足球赛,还是节假日市民自发来到球场切磋,桂林民间展现出浓厚的足球氛围。而在一批铁杆老球友眼里,桂林足球这几十年成为了一个“小江湖”,氛围浓厚。
  
  现在:
  节假日足球场生意火爆

  “双节”假期,秀峰区荷韵体育公园足球场举办的首届“亚欧杯”青少年足球赛吸引了300多名选手参加。一时间,自家孩子踢球的照片成了假期最热主题。
  实际上,不仅是孩子们,这段时间成为朋友圈主角的还有一众桂林老球友。10月以来,桂林市区的各个商业球场“一场难求”。
  “租赁足球场是200元/小时,我们会提供饮用水和其他的保障服务。”七星渔村经营商业足球场的卫老板告诉记者,前来踢球的市民大多都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下午到晚上人数最多,有时因为预约的球友特别集中,他还得从中协调帮忙组队。
  记者走访了解,目前市区提供场地租赁的商业足球场已经超过了20家,不少经营者都表示,在周末或节假日等热门时段必须提前预约才能租到场地。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马艺城足球场、七星球场、会展中心球场、瑞文戴尔球场等一众商业足球场的平均营业额就都在1万元以上。
  14日下午,记者来到马艺城足球场,虽然阳光照得球场有些燥热,但依旧挡不住市民们享受足球的热情。6个足球场满满当当全是踢球的市民,不时爆发出进球后的欢呼声。护栏外正在用小推车运送饮用水的老板告诉记者,当天场地的租用已经从下午排到了晚上11点。“前来消费的基本都是附近的市民熟客。算上饮用水餐食这些其他后勤保障,球场这个月的营业额预估能达到12万元。”

  回忆:
  傍晚时间曾经“比黄金还珍贵”

  假期足球消费热的原因,来自足球在桂林的深厚群众基础。
  根据《桂林市志》记载,清末民初,西方近代体育开始传入桂林,足球也在其中。最初,这些西方体育项目多在学校开展,随后逐步扩展到社会。上世纪70年代以前,市体育场和工人文化宫的灯光球场,在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安排各类球赛。至1990年,举行全市性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门球、羽毛球等球类比赛达207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桂林足球氛围的巅峰。”市民王智华是一位有几十年球龄的足球铁粉。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桂林的中学、企业、工厂,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足球队,职业和身份差别挡不住足球热情。
  王智华印象最深的是他父母当年工作的工厂。在他的印象里,工人们把傍晚的时间看得比黄金都要金贵,一下班就争分夺秒地赶到球场踢球,好多事情都放到天黑之后再办。“那个时候,大家的娱乐活动并不多,体育运动自然成了很多人的首选。当时不像现在有灯光球场,‘有空’和‘天亮’这两个条件直接就把大家的踢球时间限定了。所以,傍晚这一段时间,显得非常珍贵。”
  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厂内,当时的足球热潮早就已经席卷了整个桂林。
  市民王万哲不光球龄长,还是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员。据他说,当时通讯不是很方便,球友之间约赛只能当面制定计划,只要时间敲定就一定会赴约,蹬着自行车跨越大半个桂林踢球的情况数不胜数。

  变化:
  从体育竞技回归休闲娱乐

  在火热的足球氛围之下,一大批赛事也应运而生。比如面向学校学生的三好杯,工矿企业的职工杯,面向全市的冠军杯等等。
  “当时民间也给各路球队做了一个江湖排名,最前面的是工商的红盾队和公安的前卫队,紧跟这一红一蓝的是消防的蓝火焰,其他像电表厂和轮胎厂的球队也都能在球迷心里排上名次。”王万哲说,冠军杯都在中心广场的体育中心举行,有时还有退役的专业球员来参加比赛。观众也很爱看球,2元钱的门票价格丝毫不能影响市民把球场围得水泄不通。
  经历过巅峰,难免会出现下滑。桂林的足球热也没能躲过这个规律。
  王智华说,在2000年前后,有些球友陆续离开了球场,球场边也很少再见到年轻人急切地询问自己能加入哪一边。足球的民间热情似乎在慢慢消退。“当时痴迷足球的年轻人慢慢工作成家了,而我们下一代的童年里远不止足球陪伴,有电视、游戏机、小说画册……这些都是原因。”
  但是变数也会带来转变机遇。
  1999年,第一届桂林五人制足球赛在三里店的技工学校举行,当时共有270多支球队报名参赛。与传统11人制足球相比,这种新模式更需要球员灵活跑动,对抗更加激烈频繁,这样的比赛节奏让一些老球员有些不适应,但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不仅看球的人数有所回升,一些女子足球队也开始活跃在赛场上了。2000年,桂林日报社派出了由女队员组成的“女足花”球队参加了第二届五人制足球比赛。
  也许正是五人制球赛的新鲜,让桂林的足球换了个方向继续发光发热。在之后的几年里,市民一直热衷的三好杯、职工杯、冠军杯陆陆续续停办了,唯独五人制足球赛每年都如约而至,这也逐渐催生出了一批商业球场。
  “过去桂林能够踢足球的地方无非就是学校、体育馆和工厂等,数量对于一大帮足球爱好者来说简直少得可怜。”王万哲说,2002年前后,一批经营场地出租的商业球场在市区冒头。早期的球场仅是一块简陋的空地,经营者不断改善条件,安装了照明灯、塑胶地面、防护网等,足球也渐渐摆脱了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成为市民日常娱乐的选择之一。
  每到周末假日,这些商业足球场里总能聚集一批或年轻或资深的老球友,有的是高校学生,有的已经参加工作,不论是临时组队对抗娱乐,还是邀请俱乐部进行比赛切磋,足球又成为他们的休闲娱乐首选。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到临近2000年前后的刺激竞技,最终成为现在市民们休闲的选择之一,桂林的足球似乎兜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王万哲现在依旧当裁判,但他也会在周末节假日时跟一帮球友踢一踢“娱乐球”。他对桂林的足球热度变化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时尚是一个轮回。我看足球也差不多,兜兜转转几十年又返回了原点,但中间经历过的那些变化转折依旧也留下了痕迹,看似同根,但早已散出新的枝叶了。我认为桂林的足球前景很好。”
  记者阳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