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教育素养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周艺
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思政课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体,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所以,运用系统思维,围绕“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个方面,系统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既是思政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政治学习与涵养情怀相统一,提升政治素养
政治性是思政教师的鲜明底色,彰显思政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而“情怀要深”则要求思政教师要在教育中凸显国家情怀、人文情怀和育人情怀,实现文化浸润和精神共鸣。
持续增强政治信仰的坚定性。思政课教师的信仰是否坚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服。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深邃的思想哲理。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既能用学术话语表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也可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道理,提升马克思主义信服力和传播力。同时,要注重从政治角度看待问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有力应对和抵御非主流的“错误思潮”冲击,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隐性侵蚀。
秉持深厚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这要求思政教师要有情怀、讲情怀,用自身的深厚情怀为思政课堂“升温”。思政教师要有心系祖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人民立场,要切实担负起思政教育的光荣使命。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点和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和党的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融入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和民族深层、持久的情感,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个人和国家、民族密不可分的联系,培养他们扎根中国大地,奉献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创新发展与实践检验相统一,提升业务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更新思想观念、拓宽思维方式。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把握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将思政课和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政课和大学生契合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创新,特别是加大对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教学资源与平台的运用,推进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古今比较、中西对照、学科交叉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层面、世界层面、文化层面等理解中国发展,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要聚焦问题导向、突出实践效果。讲授知识并非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将思政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才是思政课的重要价值体现。青年学生普遍更喜欢“短平快”的知识内容,更喜欢能够立竿见影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需要思政课教师寻找思政课知识内容和青年学生关注问题的切入点,对学生心理、思想、行为动态关注和研究,做到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要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丑恶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
三、坚持严格要求与榜样示范相统一,提升道德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师风是思政课教师的灵魂所在,如灯塔般指引着教育行为的方向,深刻影响着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身,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树立良好形象,才能做新时代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要严守师德师风规范。首先就是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教育素养不可或缺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严守师德师风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牢记自身为人师表的责任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坚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抵制一切低俗审美和不良社会风气。同时,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潜力和特质,关心学生成长和进步,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以“大先生”的格局做好学生的“解惑者”和“引路人”。
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思政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信、真行,用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践行,从知、情、意、行上时刻牢记使命担当。“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政课教师要做知识的传播者,做学生精神的领路人、行为的指导者,就要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鞭策自己,真正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赢得学生尊重和信服,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引领者。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2024年自治区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三协同四进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流本科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XWK2024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