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湿地印象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邓丽琼
有“漓江之肾”美誉的会仙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它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湿地内岛屿星罗棋布,山水相得益彰,以其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丽、历史文化之深厚而著称。2017年它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春雨蒙蒙,我们一行人做客会仙湿地。在毛家码头,我们上了红色的小铁船。船夫是当地的一位大嫂。竹篙往石头上一点,小船飞快地驶进河汊。清风徐来,风里弥漫着花草的芳香,沁人心脾。两岸青树翠蔓,野花簇簇。水草招摇,野鸭嬉戏,沉鳞竞跃。“呱呱呱……”几只白鹭倏地从芦苇深处飞出来。好一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唯美境界啊!
越往湿地深处,河汊越多。纵横的河汊,密如蛛网。
船驶过狭窄的河汊,来到“明珠”睦洞湖。此处水域宽阔,位于古桂柳运河的中段,是运河中最为平坦的一段。
古桂柳运河,又叫相思埭、南陡河、临桂陡河、南渠,与兴安灵渠同为我国岭南地区的漕运奇观,谓“北有灵渠,南有陡河”。史料记载,古桂柳运河开凿于1300多年前的唐长寿元年。运河的中心起点是滚子岭东南的分水塘,该塘筑相思埭,堵相思水而成,塘水面积30亩,地势高耸,分水东西流,有福星高照之意。运河全长15公里,最宽处30米,最窄处6米。沿河建泥湖陡、磨盘陡等24座,架桥11座,均用料石砌就。运河沟通了漓江和柳江水系。运河开凿前,桂林到柳州的水路航线迂回曲折,长达500多公里。运河开凿后,航程缩短到150多公里。运河“能航、能排、能灌、农商俱赖”,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航道,对祖国南疆的开发和建设,曾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谪柳州,经古桂柳运河南下,并留下“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的佳句。
睦洞湖附近有龙头山、龙王庙、新桥、陡门、稻香泉井等大量遗迹。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20余处。在运河分水塘分水闸遗址处,留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盛赞桂柳河的名句:“狮子岩前水长流,南临山景逍遥游。龙王庙内钟鼓响,虎仔桥上望客舟。”
放眼望去,湖内岛屿宛如仙女撒下的一颗颗棋子。岛屿或相连,或孤峰,岛上树木郁郁葱葱,水中倒影清晰可见。
下了小船,我们沿着栈道行进。栈道架在水上,九曲十八弯,设有小桥、凉亭、茅草屋、小木屋。栈道下方及两旁,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酣畅地生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前方丛林处,有几丛茂盛的白花,包括金银花、金樱子花,还有叫不出名字的。那满眼的白呀,足以让你的心尘涤净!栈道上有几棵古树,盘根错节。园林设计师们舍不得砍掉,就锯掉栈道的一部分,让树从栈道上长出来,于是树与行人抢道,平添几分趣味。有两三处水塘,树长在水中央,撑开的树冠,像一把把硕大的遮阳伞。几方池塘里,荷叶零星地探出头来。待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游客们可以享受“莲动下渔舟”的美妙。突然,野鸭齆声齆气求偶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来,一群白鹭扑闪着翅膀在上空鸣叫着。未曾见过这样的湿地风光,我们啧啧赞叹!
往前行,见到一座桥身被绿藤及花草缠绕的石桥,叫乾隆桥。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览桂柳运河,路过此桥,因此得名。乾隆桥是单孔石桥,古朴坚固。远远望去,乾隆桥宛如一顶花冠,安详地伏在绿如蓝的运河上。恰巧,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农夫牵着黄牛过桥,牛儿哞哞的叫声仿佛唤醒了一江春水。民国以来,由于陆路的发展,桂柳运河基本失去了漕运的重要作用。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没有以前开阔,但我们依然能从运河古迹,想象出舟楫穿梭、渔歌唱和的繁荣景象。
桂林人把漓江誉为“母亲河”,把桂柳运河称为“女儿河”。“女儿河”为漓江与柳江架起桥梁,造福人类,宛如人类的“孝女”。运河又称为“相思埭”,谐音为“相思带”,引人无限遐想。
走完湿地约一个半小时。过了湿地,另一番景观展现在眼前:良田、美池、翠竹、油菜花、青石板路、村庄……若隐若现,古韵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