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历史数字报
|
大肠息肉需要切除吗?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7日 来源:桂林日报
□肖绪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大肠息肉是肠镜检查发现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超过30%的中年人会长息肉,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息肉由于很少引起症状,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那么息肉到底该不该切除,我们切除的目的是什么?众所周知,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高发癌,发病率高居男性癌症第2位、女性第3位。其中绝大部分(大于80%以上)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由于大肠癌的潜伏期特别长,从息肉到肠癌,需要5—15年,因而对于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筛查(主要是结肠镜)显得尤为重要。早期检查,它还是一枚息肉或者局限性浅层的癌,内镜下切除就可以阻断其进展。晚了,就是进展期癌,需要手术,部分患者要行放化疗。无论是创伤、预后、治疗费用还是生存质量,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说,对于肠癌最好的预防,就是及时在无症状的时候,做一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予以切除,就能大幅降低患癌风险。因为在40岁左右息肉的癌变风险明显升高,所以大部分专家认为40岁后都要查一次肠镜,发现息肉后应及时予以切除。当然切除不是一劳永逸的,息肉切除后肠道上仍可能会长出新的息肉,到75—80岁才会逐渐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当然,息肉也是一大类病变的总称,其中又分不同的类型,其癌变风险也是不同的。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概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概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切断息肉癌变之路。总之,一旦发现息肉,建议立即切除,并作病理分析;此后按照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综合确定复查时间。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也要定期复查。息肉切除后多久复查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一般情况,单个良性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5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2—3年进行初次随访,具体间隔视患者意愿、医生的选择而定;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mm、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完全切除且整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加强随访,同时对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做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医生综合考虑随访时间。另外预防息肉复发,则需长期注意,建议日常饮食宜清淡,以柔软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煎炸食物,肉类食物在过度油炸、烧烤时,其蛋白质和氨基酸会发生热解,并生成杂环胺,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此外,长期脂肪摄入过多,也可提升肠癌风险。加工肉制品已被列为1类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每天吃50克加工肉可增加18%的肠癌风险。多吃新鲜蔬果,发霉食物霉变后会产生黄曲霉素,这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可提升患消化道肿瘤的风险,即使去掉发霉的部分,也无法消除危害。日常食用全麦食品、乳制品、鱼类、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钙的食物,有助于降低患肠癌的风险。另外切忌抽烟喝酒;坚持运动,保持良好体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