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健康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走近罕见病

——认识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王玉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神经内科)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1日    来源:桂林日报

  目前全球确认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患病人数也已达3亿多人。但因罕见病相对少见,公众对罕见病仍然陌生,甚至从未曾听说过,往往导致罕见病人不能被及时发现、诊断及救治,造成沉重的经济和身体负担。在我国,分别于2018年、2023年发布了两批《罕见病目录》,共收录207种罕见病,其中约80%为遗传性疾病,其他则由感染、过敏、环境或其它因素所致。罕见病离你我并不遥远,让我们一起了解罕见病,关注罕见病,让爱不罕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会导致“全身瘫软、力不从心、晨轻暮重”的罕见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这种病人也被称为不是不可治愈的“渐冻人”。
  首先我们来谈谈重症肌无力这一疾病的历史。大概在300年前,人类对所谓的“重症肌无力”知之甚少,直到1672年由英国医生Willis最早描述了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后过了200多年才由德国医生Jolly提出相应的疾病名称——重症肌无力;而后又过了100多年的研究,才最终发现了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并推动了相关治疗的进步,可谓道路曲折,终见曙光。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GMG)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的,以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肌肉功能丧失和严重衰弱,同时可合并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相关免疫疾病。该病约有4/5合并胸腺异常,1/5合并胸腺瘤。肌肉的运动依靠神经支配,而神经是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来实现控制肌肉的,重症肌无力的病变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后受体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肌肉无力、易疲劳、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该病年均发病率约为8.0~20.0/10万,在我国有两个发病高峰,40岁以前和60岁以后,40岁以前女性多见,60岁以后则是男性多见。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70~7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药物、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重症肌无力患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受累的相关表现。骨骼肌是我们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日常生活运动,包括说话、转眼球、转头、吞咽、咀嚼、呼吸、行走、跑步、上下楼梯等都需要骨骼肌的参与,故肌无力患者上述活动困难,严重者将最终导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临床可见头面部肌肉、颈部、躯干及肢体近端肌肉无力,易疲劳,而无麻木等感觉障碍,部分患者呼吸肌受累,可进展为呼吸费力、气促、呼吸衰竭,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按临床表现,Osserman将重症肌无力分为5型:Ⅰ型:眼肌型,眼睑下垂、睁眼困难、视物成双等;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肉轻度乏力;ⅡB型:中度全身型,四肢肌肉中度乏力,一般有咀嚼、吞咽困难和讲话含糊;Ⅲ型:重度激进型,进展快,数周或数月内咽喉肌受累,半年内呼吸肌受累,致吞咽、呼吸、言语困难;Ⅳ型:迟发重度型,进展缓慢,两年内累及呼吸肌;Ⅴ型:肌萎缩型,发病半年内骨骼肌出现萎缩。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相对少见,早期容易误诊,可误诊为心因性障碍、肌炎、代谢性肌病、肌营养不良、副肿瘤综合征等。该病诊断有赖于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重复电刺激衰减试验阳性、外周血中相关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注意排除其他疾病。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措施有:
  一、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如溴吡斯的明,能抑制胆碱酯酶,增加突触间的乙酰胆碱含量,可有效改善肌无力症状;
  二、免疫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及其它免疫抑制剂,对于肌无力危象,可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三、其它治疗:如胸腺切除术、胸腺放疗、控制体重等,有助于控制病情。
  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生活中应当注意:
  1.避免相关诱发因素:如感染、熬夜、过度疲劳、饮酒、抽烟、精神创伤、情绪异常波动等;
  2.避免使用有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碳酸锂、氯丙嗪、地西泮片等)、抗感染药物(如多粘菌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金霉素、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及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抗癫痫药物(如乙琥胺、苯妥英钠等)、心血管药物(如维拉帕米、利多卡因、奎尼丁、普萘洛尔等)、抗风湿药物(如青霉胺、氯喹等);
  3.在就医看病时应如实告知有重症肌无力病史,以免医师开具上述药物、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