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兴安县崔家乡:党建引领聚合力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24日    来源:桂林日报

  □李谋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兴安县崔家乡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乡村治理凝聚各方力量,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为纲筑牢主心骨。崔家乡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火车头”作用。一是锻造坚强堡垒,“小基层”构建“大治理”。构建起以“党委+党支部+党小组+村民小组+党员(群众)”为架构的动力主轴,在8个村委选优配强43名党小组长、224名村小组长,全力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乡村治理“生力军”。二是坚持党员带动,“小细胞”释放“大能量”。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大排查、大走访、大提升”为契机,依托后盾单位及帮扶干部,组织400余名党员干部包保联系6811户农村群众,确保每名群众都有一名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从住房饮水到医疗卫生,从产业发展到人居环境,通过遍访排查活动,瞄准群众“小需求”,确定服务“小目标”,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兴村富农搭建发展平台。崔家乡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合作经济的新路子,由乡党委统领定调子、把方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先后形成了高泽村“富硒大米”、粉山芋头、三义枇杷、银杏酒等特色品牌。同时,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以“党支部+合作社+产品加工+农户”的抱团式产业经营发展模式,依托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三义、崔家、高泽村民合作社共同开展水稻种植加工生产,为周边群众提供常年及临时用工岗位达200余个,实现群众、村集体、合作社三方共赢。大力推动“水稻+”高效绿色种植模式,不断发展富硒水稻种植和深加工项目,建成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及产品加工中心为一体的兴安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形成了富硒大米产业增值轴线,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开展水稻种植,切实推动兴安县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力齐发抓细基层治理。崔家乡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合力把基层末梢变成治理“前哨”,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一是“板凳会议”聚力。探索推行“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行动,开展“板凳会议”,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切实形成一批协商意见、办成一批民生实事、破除一批陈规陋习,实现基层治理从“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探索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二是“文明实践”助力。利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组建“3+N”支志愿服务队伍,以“宣传宣讲”“乡风文明”“文化文艺”“扶贫帮困”“移风易俗”等为主题开展特色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培育群众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以正向文化、优良民风营造积极氛围,形成和谐的治理生态,真正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三是“网格管理”发力。切实发挥网格化治理的作用,将全乡8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分为128个微网格,以党支部为中心,将党员干部、志愿者、驻村工作队员、网格员等力量下沉到村,开展“1+N”暖心服务模式,开展宣讲、助老、矛盾排查、产业发展等服务,实现“一网多元、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确保辖区群众“遇到问题有人管、发生矛盾有人调、发展路径有人引”,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今年以来,共收集化解矛盾纠纷72起,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4个,办实事好事63件,帮助脱贫户(监测户)102人实现就业,精细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