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健康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来源:桂林日报

□尹春香(桂林市人民医院)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自古流传“是药三分毒”,说明药物在治疗疾病以外,也会对肌体造成一定的损伤,也就是药品的不良反应。
  根据202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2.3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1.7%。药品不良反应一般是可预知的,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恢复的。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常见的有副作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但不局限于这些,还包括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反应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以及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或更严重的称为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为什么使用药品会发生不良反应?
  由于药品种类繁多,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虽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但目前普遍认为与以下三点有关。
  1.药品质量:药品的质量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如果储存保管不当,都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身体发生不良反应,严重的导致中毒等。
  2.药品使用不当:比如发热患者把抗生素看做是“万能退热药”,明知是病毒引起的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也要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对病毒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无效)。有些医生盲目选择价格昂贵和新的广谱抗生素,忽视价廉有效的抗生素,不但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造成细菌耐药或双重感染。
  3.患者体质:由于体质的差异,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不同,因此药物疗效也各不相同。相较于成年人,儿童和老年人肌体功能发育不全或受损,更易发生不良反应。部分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过于依赖药物,甚至服用药物寻求保健作用,极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
  1.从时间上判断:不良反应往往出现在用药后,短则立即产生不良反应症状,长则连续服药几天后才有明显症状,表现的症状有轻有重、有长有短。服药后应仔细观察,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停药对症处理。
  2.从症状上判断:不良反应轻则表现为腹泻、发烧、红疹,重则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荨麻疹、溶血性贫血、肝肾损害等严重反应。一旦出现以上现象,需立即停药,并入院进行治疗,防止因病情加重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怎样预防药品不良反应?
  1.按要求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规定用药,切勿盲目用药,不擅自更改服药方式和剂量,尽量避免联合用药,不能随意停药。比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抗结核药、抗癫痫药、哮喘药等,须按照疗程逐步停药,避免增加不良反应。
  2.提高自我意识:患者就诊时主动告知医师过往疾病史和过敏史,不轻易相信广告或宣传,服药前检查有效期和药品性状,避免服用过期或变质药物造成严重后果。
  3.加强药物质量管控:医院和各大药房从正规渠道采购药品,以免出现假药、劣药,保证药品的质量;加强药品的监管及分级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使用药更加精准,减少药物滥用现象。
  出现不良反应后如何应对?
  1.若药品疗效确切,且仅为轻度、在说明书中有记录、患者自身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不用过度担忧,这些症状会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不影响疗效,可以继续服用。
  2.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症状难以忍受、对肌体造成一定损害、停药后不见好转,应立即就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3.配合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收集上报工作,为后续的药品质量监管和用药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4.联合临床医生、护士,有针对性做好合理用药宣传教育。
  总而言之,药品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疗疾病,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掌握以上知识,正确使用药品,轻松应对ADR,但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必须立即停药就医。同时,国家正在不断完善与药品保障相关的制度体系,在安全合理用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