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出伏后,做好这三件事更健康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27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8月25日是今年“三伏”的最后一天,过了这一天就意味着“出伏”了。出伏后,夏季渐渐远去,时节逐渐向秋天过渡。但出伏并不意味着炎热高温的天气会马上结束,“秋老虎”仍然会发威一段时间。
  出伏后的养生要点是什么?在漫长的夏季收尾之时,如何弥补过度消耗的身体?夏末秋至温差大,给心血管带来较大压力,中老年朋友该如何应对?吃什么能解“秋乏”?除了养阴润肺外,银耳还有哪些大家不知道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哪些“耳”又能帮助我们开展养生?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你踩了误区吗?
  本期《养生》,市知名药剂专家黎剑、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赵骏,来给大家解答上述疑问。
  调理“后天之本”再“贴秋膘”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出伏了。今年的“三伏”从7月16日开始持续到8月25日。长达40天的“三伏”,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夏季的漫长难挨。
  古人有云,“一夏无病三分虚”。可见长夏对人体的消耗是巨大的。因此,出伏后的养生要点,就是及时把过度消耗的身体补回来。那么如何补?首先就是要调理脾胃,盲目地“贴秋膘”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赵骏介绍说,脾乃后天之本,起到运化营养物质的作用。漫长的夏季中,我们常常会难熬酷热,忍不住吃冰饮、吹空调或者是到户外泡水解暑。这样很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
  因此,出伏后可以适当吃几物来补脾胃,如粳米、山药、大枣、白术、茯苓等。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把这几物组合起来,比如做成山药粳米红枣粥,或者用白术茯苓同煎,即成白术茯苓汤,能够治疗脾虚症状。
坚持子午觉,少食辛辣护肺气
  今年的出伏日介于处暑和白露之间,意味着仍然有短暂的炎热,但日趋于凉爽。人体顺应自然变化,阳气也逐渐收敛。这时候,就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伤了阳气。每日坚持子午觉,在11:00-13:00之间、23:00-次日1:00之间入睡,能够很好地抓住自然界阴阳转换的契机,护住阳气。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辛辣,像口味重的人群,要减少摄入葱花、姜蒜这样的食物,避免损伤肺气。如果出现了咽干、口渴、干咳、血痰、干便等症状,就提示着秋天的燥邪已经入侵人体。具体的预防燥邪方法,可以参照8月7日第4版的专家建议。
  出伏后,白天和晚上的温差会日益拉大,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要注意保暖和维持血压正常,避免低温刺激血管诱发心梗、心绞痛等症状。专家建议,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在出伏后,要每日坚持监测血压,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一旦发觉自己出现头晕、胸痛、气促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对于本身就有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不宜跟风“贴秋膘”,饮食上要保持清淡并且摄入足够的新鲜果蔬。
出伏感到“秋乏”怎么办?
  俗话说“春困秋乏”,但很多人纳闷,秋天不冷不热,瓜果飘香,天高气爽,应该是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怎么会“乏”呢?事实上,人体到了秋天,还真的很容易感觉到疲乏。这种疲乏,更多的是由于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季。在夏天,人体出了太多的汗。而汗被视为“心之液”“津液”,津液与气相连,因此出汗过多容易导致气虚。气虚后,就容易感到疲乏困顿。因此,可以适当地用百合莲子、百合老鸭汤等补一补气虚。
  此外,夏季贪凉也会让我们感觉湿气重和疲乏。每天早上,大家不妨伸出舌头,自我观察一下舌头是否出现“齿痕舌”的症状,即舌体边缘能够看到牙齿痕迹。如果出现齿痕舌或者舌苔厚重,则提示着人体内出现了较重的湿气。可以采用一些外治的办法,如拔罐、艾灸等来祛湿、温经通络,改变疲乏的状态。
  赵骏介绍说,人体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拔罐属于“泄法”,主要是依靠火罐的能量,将阻滞体内的湿气排出来;而艾灸属于“补法”,主要是直接作用于穴位,以起到补充脾阳的作用。很多时候,“泄法”和“补法”结合使用,能够达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