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之美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来源:桂林日报
钱续坤
因为多年从事文艺工作的关系,与戏曲打交道的机会较为频繁;加上所蜗居的故乡一直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我从小就深受黄梅戏艺术的熏陶,尽管五音不全,但是依然能够合着节拍,哼上比较经典的几段。而在黄梅戏及其他剧种的所有行当里,我最心仪也最喜欢的便是青衣。
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北方剧种多称此名,而南方剧种则谓正旦。青衣所扮演的一般为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我第一次真正分清戏曲的行当,应该是还没有进入初中的时候。之前虽然在草台班子里看过不少黄梅戏的表演,可大多数是两到三人演出的折子戏,情节比较简单,内容比较滑稽,主题比较鲜明,根本无法与连轴转的整本大戏相媲美。恰巧当时,《牛郎织女》《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的黄梅戏已被搬上了电影的屏幕,这些经过认真剪辑和后期制作而成的整本大戏,经过露天电影的广为传播,深受广大农村观众的青睐与热捧。我是露天电影的追随者,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渐渐地知道何为花旦、何为小丑、何为青衣……
俗话说:“男人看青衣,看的是风月;女人看青衣,看的是岁月。”青衣的年龄一般是青年到中年,掐指一算,也就二十来年的光阴。可就是这人生最绚烂最精彩的二十来年,女人却有离愁别恨的苦、生儿育女的苦、柴米油盐的苦、红颜老去的苦……在我看来,这青衣的“青”原来是“苦”所染出来的。
秦香莲的苦,是丈夫陈世美的攀附权贵、移情别恋,她在开封府堂的一段经世绝唱,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王宝钏的苦,是在寒窑十八年的忠贞坚守,她在夫妻团圆后的那段如泣如诉,让唏嘘不已的观众,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可怜,更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可敬……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青衣的美,首先美在唱腔。青衣表演的特点以唱功为主,多念韵白,几无散白,声音流利悠远,情感饱满丰沛,有人为此形容:“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所以每每陶醉青衣所唱,无论是闺阁闲愁、离人相思,还是成败忧戚、兴亡喟叹,都酣畅淋漓,催人泪下;加上那檀板慢拍,更是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
青衣之美,其次美在端庄。青衣既不像花旦那么老成,也不似小旦那么俏皮,她的动作幅度较小,举止比较稳重,即使是登台亮相,也是兰指轻翘,莲步暗挪,更有那一方水袖遮住容颜的绝大部分,只露出微蹙娥眉,流波暗转。都说眼睛最能传神,在那生辉的顾盼里,人物悲情的命运就在那一声无奈的哀叹中演绎开来。即使在面部的化妆上,青衣也讲究容貌端正,所用底色较淡,呈粉白色,腮部揉红部分面积很小,颜色也较浅;同时多描柳叶眉,勾凤眼,外眼角略往上挑;涂唇时口型轮廓鲜明,嘴角亦略向上展。对此,有诗词这样形容:“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青衣之美,美在反串。在相当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是不允许登台表演的,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性来反串;特别是在京剧里,青衣行当的著名演员基本上都是男性。最富盛名的是世人皆知的“四大名旦”,即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在此之后,又涌现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等“四小名旦”。青衣行当坤旦演员的出现,还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这些反串的青衣,其唱腔、其眼神、其水袖、其身段、其扮相、其神韵,无一不给人留下或哀怨、或凄艳、或愤世、或抗争的深刻印象。有诗对这反串之美赞曰:“古有男儿能红妆,德艺双馨世无双。柳叶弯眉明眸闪,唇若涂脂面凝霜。冰肌玉臂柔似水,杨柳细腰赛王嫱。一曲既出四方惊,月宫仙子垂首叹……”
台上戏如人生,台下人生如戏。下面看戏的你我是生活中的青衣,台上扮演青衣的是戏曲中的你我。以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正襟危坐在舞台前,在那摇曳的身段里,为青衣的美缠绵不醒;在那袅袅的余韵中,为戏曲的魂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