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版:社会生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再访北塘村:打破“水患”魔咒,村民安心发展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07日    来源:桂林日报

  如今,北塘村水稻连片生长,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坚实的河堤,成了村庄发展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刘健 文/摄
  近日,秋高气爽,桂林各地普遍迎来了丰收,临桂区五通镇北塘村村民对这个丰收年格外珍惜。过去,北塘村几乎年年遭受水患,以至于村民们对雨季都有一种心理“阴影”。去年,洪水淹没北塘村500多亩农田,导致颗粒无收,《桂林日报》第一时间刊发了相关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前往北塘村,发现当地政府通过恢复河道、修建河堤等一系列工作,彻底打破了当地多年的水患“魔咒”,让村民吃下了一颗发展产业的“定心丸”。
  洪涝灾害引发关注,村庄水患之苦由来已久
  2020年6月,《桂林日报》刊发了题为《500多亩农田常年遭洪灾无法耕种,临桂五通北塘村村民希望相关部门帮修好防洪堤》的新闻报道,对该村洪涝灾害进行了关注。当时的报道写道,北塘村有2000多亩农田,其中遭受浔江洪水影响的农田超过了四分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北塘村,了解到此前该村“水患”之苦由来已久。
  “我们村边上这条河叫浔江,经过多年水流的侵蚀,河道发生了位移,变得离村里的农田非常近,所以每年雨季河水都会漫进农田,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村支书莫宇祥告诉记者。
  往年,村民会在冬季枯水季节修建一个临时防护堤,主要就是往河里打木桩,放置石块,以备雨季抵御洪水。
  “那时候我们修一次防护堤最少要半个月,每次出工20多个人。到雨季的时候,大家眼睁睁看着水越来越深,村民自建的防护堤经常在一瞬间就被冲毁。”莫宇祥说,通常在雨季来临前,大家的心就被揪起来了。
  “去年的水最大,看着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的难受滋味就别提了。”村民莫军岳告诉记者,每一次洪水过后,不仅庄稼颗粒无收,农田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北塘村的水患,在大家看来就像一个“定时炸弹”。
  年年修年年毁,临时防护堤耗时耗力却收效甚微,对村民搞发展的积极性打击颇大。
  “我家有3亩地在河边,这十多年来,每年涨大水都会被泥沙覆盖,后来我们索性放弃了那几亩田,让它丢荒。”在外工作的北塘村村民莫桂明告诉记者,除了农田外,灌溉水渠也会被洪水冲毁,根本无法再种庄稼。
  水患成为村民的“心病”,怎么解决?在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中,临桂区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开动脑筋,积极采取行动,北塘村今年迎来了“好消息”。
  改弯取直,一举破解水患难题
  在如今的浔江河两岸,一条800米长的水泥河堤顺着河道蜿蜒开去,河堤高约2米,后面还有更高的砂石防护堤。在如此阵势的防护下,浔江河水很难“作妖”了。
  五通镇水利工作人员莫凌鹰告诉记者,北塘村周边山地较多,形成较大的集雨面积,再加上河道改道等因素影响,所以在雨季水势较大。但此前镇水利部门受资金和技术限制,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5月,临桂区水利局和五通镇水利站做了大量调研后,形成了“改弯取直”的思路,并且争取到了50多万元水毁工程资金。
  站在防护堤上可以看见,原先弯曲的河道被截去一截,形成一个独立的积水潭,浔江则恢复了“直来直往”的原貌,上游来的洪水可以径直往下,没有阻碍。
  “因为国家有规定,河道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个方案的时候,也听取了很多村民的意见,一点一点厘清河道位移之前的路线。确定原河道后,我们又打报告送审,最后确定了方案。”莫凌鹰说。
  “2020年9月,挖掘机、水泥车浩浩荡荡开到村里来,只用了20多天,就砌好了新河堤,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莫桂明说。
  “今年6月31日涨水也不算小,但是洪水一点都没有漫上来。那几天,村民还专门守在那里观察,一开始有点担心河堤防不住洪水,但是河堤非常稳,一点事情都没有。”莫宇祥说,看到新的河堤那么结实,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接下来,我们还会定期对河堤进行维护,以确保河堤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莫凌鹰说。
  吃下“定心丸”,放心大胆发展产业
  冬瓜、茄子、豆角、玉米、水稻、百香果……今年的北塘村可谓收获满满。记者一路走来,没有看到丢荒的土地,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茁壮成长,村里人的脸上也挂满了笑容。
  “我今年把家里的几亩田全部种满了庄稼,也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今年70多岁的村民方九保乐呵呵地说。
  “我们村其实有种养的基础,过去大家是想发展又不敢发展,害怕那随时可能来的洪水。现在好了,大家都没有顾虑,憋了多少年的劲头都释放了出来。”莫宇祥说,除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外,村里还在想办法引进经济作物,例如中药材种植。
  “北塘村不算偏远,老板进村收购也方便,所以我们考虑要发展大规模统一种植的模式,把村里的资源整合起来,把经济利益最大化。”驻村第一书记周文锦说。
  记者看到,改弯取直截断的河道形成的水潭里,几十只鸭子正在欢快地戏水。
  “以前就算养,也不敢养这么多。现在村里人不仅养殖了鸭子,还养起了鱼和猪,村里的变化非常明显。”莫宇祥说。
  “最大的问题还是信心问题,这是发展的基础。现在村里人吃下‘定心丸’,我的工作就好开展多了。下一步,我们打算让村里的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引进公司,开展深加工,让村里再变一番模样。”周文锦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