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父亲”
爱洒特殊教育
桂林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于强国在学校给特殊孩子上课。(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黄敏
初秋清晨的阳光洒在通往临桂区黄沙瑶族乡翻水村委下蚂拐塘村蜿蜒的山路上,临桂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于强国驾驶着车辆在一个又一个急转弯中平稳前行。
于强国此行的目的,是为家住下蚂拐塘村的特殊儿童小健(化名)送去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节课。自2016年第一次踏上前往小健家的这条路至今,于强国已经整整走了9年。
“小健这个孩子是出生时难产导致脑瘫,被鉴定为肢体残疾一级。我们从2016年开始为他送教上门。9年时间,通过送教老师和小健同学的共同努力,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识字能力、理解阅读能力和数学运算、计算能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能达到培智生九年级毕业水平。”于强国告诉记者,“出门前,我特意确认了一下一会儿课程结束后要颁发给他的毕业证书带了没有。”
谈到这名自己陪伴了9年的特殊孩子即将毕业,于强国语气中充满着激动与感慨。他深知,对于小健这样的特殊儿童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而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给他们送去这份希望,是自己一生的荣耀与使命。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每一位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于强国说。
“化缘校长”从零开始
在成为一名特教教师前,于强国已从事了19年的乡村教育。2014年,临桂区建成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并招生办学,于强国毅然转向了扎根特殊教育的征途。
于强国到特教学校上任校长一职时,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食堂和几个单间,师资匮乏、交通不便、条件简陋……
开弓没有回头箭。最初于强国只是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基础工作,但与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几番接触下来,他感受颇深。“培养好一名特教生、减轻一个家庭负担、帮助一个家庭重燃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可以做的事情。”于是,于强国开始思考如何将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于强国积极向社会各界人士争取资金支持特殊教育,奔走在企业、单位、商铺间,讲特教学生、讲特教学校、讲特教梦想。一来二去,于强国被大家戏称为“化缘校长”,但他并不在意。第一年,他用这种方式筹集了16万元资金,惠及26名生活不能自理和多重智力障碍的学生。
办学10年来,于强国每年坚持举办助残日公益演出和学生作品义卖活动,吸引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共募集到280多万元资金,用于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添置生活用品,并为学校建起了实训室、个训室、厨房操作间等项目。
如今,在“化缘校长”于强国的坚持下,临桂区特教学校已发展成为能够接纳20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和多重智力障碍的学生教育教学、特长发展、康复训练及职业培训需要的专业特殊教育学校。
“校园父亲”爱洒特教
对于于强国来说,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转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于强国系统学习了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并积极外出学习培训,走访其他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学习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经过努力,于强国已拿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智力残疾和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等证书,能够为特殊孩子们提供科学、专业的教育。
除了教育之外,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康复治疗不仅是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更是融入社会、建立自信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为保障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2019年9月,于强国积极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开办了临桂区首家县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截至目前,该机构已免费为全区200多名7—16周岁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儿童提供了6万多节次康复训练课。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生活自理能力差。帮孩子们洗头、理发、剪指甲、整理衣被、清洁衣物等,也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于强国说,“有的活儿我都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做过,想起来觉得有些亏欠。但没办法,我是这些特殊孩子的‘校园父亲’。”
最让于强国牵挂的,还是每位孩子的病情。于强国办公室的抽屉里有一本工作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学校里每个孩子的病情。哪名学生是什么病,有哪些症状,与其沟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种种细节,于强国都了解清楚记录下来。“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得负责。”
“送教上门”无怨无悔
“前面有一段路风景特别美,晴天看是绵延的山脉,雨雾天能看见茫茫的云海。”于强国看着前方向记者介绍。九载光阴,这条路于强国每月都会走上一遭,路况和两旁的风景他都无比熟悉。
开启“送教上门”之旅,缘于2015年临桂区特殊教育学校成为桂林首批“送教上门”试点学校。
从那时起,于强国主动承担了残疾程度最重、路途最远的学生的送教任务。“路程最近的十几公里,最远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黄沙瑶族乡,距学校50多公里。”
回忆起送教之初,于强国坦言也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有些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有些学生对陌生人充满恐惧和抵触,还有的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但我不能放弃啊,我们不教,这些孩子这辈子就学不到知识了。”“好在我们逐渐用耐心和爱心打开了家长和学生的心扉。在我们的努力下,许多原本被认为教不会的学生在言语、感统、认知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说话间,已到达下蚂拐塘村村口。于强国将车停好,与同行教师一起拿着教学用具,朝着小健家走去,其父母在门前热情地迎接。“小健!”刚踏入家门,于强国就招呼起自己的学生。“于校长!”里屋立刻传来了回应。看到于强国到来,小健脸上充满开心。简单寒暄过后,于强国开始给小健上课。认字、组词、造句……在于强国的引导下,小健虽然有些吃力,但也圆满地完成了课堂任务。看着小健身上被汗水浸湿的衣衫,同行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的每次张口、每个动作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非常辛苦。”
“小健,上完刚刚这节课,你已经学会了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内容了,可以顺利毕业了,你真棒!”于强国告诉小健,“这是你的毕业证,祝贺你!”接过毕业证,小健说着“谢谢”,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以后我不能像以前一样每个月上门来给你上课,你要是想我了就直接给我打电话好不好?”“好!”脱口而出的回答,没有任何犹豫。
送教结束后,于强国和老师们踏上了归途。虽然山路依旧崎岖,但他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满足。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小健将利用所学的知识,在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如今,我们学校里有146名特殊儿童就读,‘送教上门’的学生也达到了56名。我和学校老师们会坚持用尽全力,保障每一位残疾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于强国望着前方,笃定地说道,“这是我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