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向人民报告 受人民监督

03版: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

04版:综合新闻

05版:专版

06版:县区新闻

07版:时事

08版:桂林人

返回 2024年09月24日

“民宿夫妻”:

和时代共同发展共同出彩

桂林日报      2024年09月24日     

  段友良夫妇打造的“狗蛋农场”。在这里,“向往的生活”得到了具象化。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2012年,段友良、何革萍在20元人民币背景图的拍摄地——兴坪码头大河背村租地建造民宿,引领了阳朔最早的民宿风潮。
  如今,段友良夫妇的“水墨居”民宿成为“诗和远方”的代名词。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回头率高达七成以上;在段友良夫妇的带领下,大河背村几乎家家搞起了民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从12年前的依靠渡船出入、无人问津,到如今拥有30多家民宿、每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段友良夫妇、大河背村和时代共同发展、共同出彩。

见证阳朔民宿“从零到有,从有到兴”
  在阳朔县兴坪镇兴坪码头对面,有一片绿叶形的小岛,叫大河背村。这里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有竹篱茅舍,良田美池,一派怡然自得的乡村景象。最妙的是,这里还是20元人民币背景图的拍摄地。
  2012年,一次机缘巧合,段友良、何革萍夫妇来到大河背村。当时,段友良在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工作,经常要熬更打夜,在看到大河背村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后,他归园田居的心愈发迫切。于是,两人拿出全部积蓄,将村里一处土地和房子一口气签下了60年的租约,并一点点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民宿,取名“水墨居”,开始了他们的半退隐的田园乡居生活。
  2012年,“民宿热”的概念刚兴起,段友良和妻子很是看好这个产业,千方百计把“水墨居”运营起来。那时候,大河背村靠渡船才能进出,电力供应也不稳定,几乎没什么游客到访。为了方便游客前来,段友良跟村民一起搞起了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提升等。
  作为阳朔最早的一批民宿之一,“水墨居”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民宿庭院的墙不是那种密不透风、完全包起来的,是一板很有中国韵味、有空间透视感的梅花墙。附近的村民跑来看了,觉得好看,回去也把自己的院墙做成这样。”段友良说。
  在段友良和何革萍夫妇的引领下,大河背村的民宿从零到有,游客也从零星几人到成群来访。到今年,大河背村的民宿有30余家,村民们也捧上了旅游的金饭碗。数据显示,大河背村如今每年到访的人数达到了80万人次。今年段友良和何革萍的民宿和咖啡屋接待中外游客超过5000人次。

希望更多人来桂林“诗意栖居”
  秋高气爽来一场探洞之旅,月圆之夜在草坪上来一次“家庭田野卡拉OK”,在粉黛乱子草、狼尾草、矮蒲苇丛中肆意奔跑,在夕阳西下的玻璃房中窝在沙发里喝咖啡……这是“狗蛋农场”里普通的一天,也是许多都市人向往的生活。
  这两年,段友良在民宿旁边又平整出了6亩地,打造了一个“狗蛋农场”。游客可以在这里晒晒太阳,喝喝咖啡,露露营,喂一喂小动物,感受大树下的“小日子”、江流边的“慢生活”,非常治愈身心。
  “这些年我们也在不停地打磨个人IP,提供丰富优质的服务和生动的体验。‘狗蛋农场’的玻璃咖啡屋很受年轻人的追捧。珠三角和欧洲的客人尤其喜欢我们的民宿和咖啡屋。”何革萍说。
  “民宿是打造一种回家的感觉,传递舒适的生活理念。”段友良说,“来到水墨居,大家都亲切地叫我们段哥、何姐,就像回家一样。这正是我希望的。让所有来的游客都感到舒服、放松,没有压力。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来与附近村民结交的。在这里,我们回归最传统的中国乡村生活和社会关系,就是远亲不如近邻。把向往的生活具象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同频的客人。”段友良说。
  如今,段友良何革萍夫妇俩还在持续不断地完善岛上的“小天地”。为了给老朋友们惊喜,他们动了很多脑筋,今天增加点这个,明天改改那里,让客人每次来都有新的发现。“一路走来,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我们在与时代、与国家同步发展。国家富强、乡村振兴,村容村貌更美丽。漓江的生态保护得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希望尽自己所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奋斗中收获幸福喜乐。也希望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来桂林走走看看住一住,在山水间诗意地栖居。”何革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