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提升城市品质 桂林城市发展呈现新气象
——我市全力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实施系列综述之六
桂林日报
2024年09月19日
□本报记者 张婷婷
“这里拆除了绿化带,铺上了木栈道,不仅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人流高峰出行也更方便安全啦!”象山公园2号门出口所在的滨江路人行道改造持续引发热议,除了肉眼可见的道路拓宽、环境变美,普通的木栈道下面还暗藏海绵设计。市民游客称赞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走新更走心,从每条路到每个小区,再到每个公园,都力求城市建设与桂林山水同美。
高品质宜居城市建设是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2023年9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桂林发展在更高水平上成为国家战略。一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大力实施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桂林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作为全国唯一城市被推荐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入围国家第二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城市、全国第二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荣获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荣获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资格……随着《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各项“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我市把提升城市“颜值”“内涵”贯穿到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出台《桂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制定《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条例》《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桂林市2024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初稿》,编制《桂林世界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桂林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等,注重打造均衡覆盖的城市生活圈,完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优化城市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宜居城市规划体系“大棋盘”逐渐成形。
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筋骨”,我市积极推进“畅通缓堵”建设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老城区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为城市发展“强筋健骨”,“居游两相宜”的目标进一步实现。
在“畅通缓堵”建设方面,已开工建设项目5个,金雁路已竣工通车,净瓶山桥主桥结构已合龙。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谋划公共供水管网、排水防涝、污水治理、市政设施更新、环卫一体化、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工程等“六大工程”项目200个,85个已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推动建设项目106个。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已开工项目97个,其中已竣工40个,打造了桂林国际会展中心、龙湖大厦街巷公园、都督山海绵化改造等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在老城区品质提升方面,住建部通过了桂林市《以生态优先理念提升漓江流域人居环境的桂林行动——青年引领的“城市山水街巷公园计划”》申报材料,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民心所向,更是施政方向。我市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建设,2023年至今,保障性租赁房已开工18000多套,城市危旧房改造新开工100多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5000多套,新筹集公租房400多套,托起人民群众“安居梦”。今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任务为200个,目前恭城、永福、资源、兴安、阳朔5个县均已开工建设,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山水是桂林的城市名片,桂林坚持“山水城市”理念,把建筑轻轻放在山水之间,实施“红、绿”景观通道等一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做到“一砖一瓦都入景、一街一道均成文”。一方面,结合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在城市设计中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将市民的出行道路打造成沉浸式文化体验道路。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商业街区、居住小区等地见缝插绿,建设山水街巷公园,并因地制宜地对市容、交通、绿化等维度进行改造。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9处山水街巷公园、8个道路节点、1500个主干道路边停车位智能化改造;人行道海绵化改造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
秋日流光里,街头公园游人如织,漓江两岸惠风和畅……一幅宜居城市桂林画卷挥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