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注

04版:乡村奋斗者

05版:清廉桂林

06版:健康桂林

07版:时事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4年04月22日

写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

摆脱“塑”缚,我们能做些什么?

桂林日报      2024年04月22日     
□本报记者 黄敏
  今天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全球战塑”(Planet vs. Plastics)。
  众所周知,塑料自发明以来,由于其质量轻、性能好等优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工产品之一,产量逐年增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塑料年产量已超4.3亿吨。
  然而,在塑料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随着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塑料废弃物也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的塑料中,只有60%被收集,塑料污染广泛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农田。据估计,海洋废弃物中的塑料比例已达92.4%。如若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到2050年,大约有130亿吨塑料垃圾将被置于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
  近年来,我国在限制塑料使用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市按照相关要求积极践行,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也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了变化。但为地球减“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白色垃圾”少了,市民感到幸福
  今年60岁的廖伍顺是桂林容发环保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江面保洁员。每天早上6点30分,他都会从市区安新洲出发,来到位于龙船坪附近的码头开启一天的护江保洁工作。这份工作他已经干了8年。
  从龙船坪美术馆到小东江出水口这段漓江水域,是廖伍顺负责打捞垃圾的区域。在他的印象中,最开始干这份工作时,漓江上的漂浮物种类繁杂,有矿泉水瓶、塑料袋、果皮、枯枝烂叶等等,他从早上7点半一直干到中午11点半,又从下午2点半开始不停歇地打捞到5点半。“感觉总打捞不完。”廖伍顺告诉记者。
  廖伍顺原来是漓江上的一个渔民,对漓江水情非常熟悉。即便他能够凭借经验借助江水的助力为自己的打捞作业节省力气,但一天打捞下来,他也是精疲力尽。而今,廖伍顺明显感觉到打捞工作的“重心”变了。“现在,矿泉水瓶、塑料袋这些垃圾比以前少了很多,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水草、枯枝这样的江面漂浮物。”
  廖伍顺告诉记者,“清漂”其实是个力气活,水草、枯枝夹带着水和淤泥,往往比普通生活垃圾更沉更难清理,体力消耗更大。但他的心里是开心的,因为“白色垃圾”少了,说明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有时候我打捞累了,坐在竹筏上休息一下,看着眼前的景色山清水秀,跟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我感到非常的幸福。”
  同样感到幸福的还有叠彩区环境卫生管理站管理员王磊。7年前,王磊还是基层的一名环卫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到自己负责的小区进行垃圾清运,驾驶着清运车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各个小区和垃圾中转站之间。
  “那时候我们清运的生活垃圾里主要是包装袋、塑料瓶、一次性餐具等‘白色垃圾’居多,路面上也经常发现塑料袋散落的情况,年轻人爱喝的奶茶,杯子、吸管等也都是塑料的。而近年来随着一些政策的调整、出台,这些‘白色垃圾’数量明显减少了。特别是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市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王磊告诉记者。
  如今,作为一名管理者,王磊除了要巡检各责任区域工人的工作情况,也会参与各种宣传活动。他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叠彩区环卫站结合主题党日、“垃圾分类进社区”、“垃圾分类进校园”、“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发放由厨余垃圾制成的有机肥、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在叠彩区政府广场、华鼎幸福里小区门口、冶金机械厂宿舍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地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及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不仅增强了居民群众注意垃圾分类、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还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参与度。“看到小区越来越整洁,居民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感到非常幸福。”王磊说。
  家住七星区五里店路鸾西小区的刘奶奶今年62岁,身体康健硬朗。每天早上,她都会准时乘坐公交车前往七星农贸市场购买家里做饭的食材。出门前,刘奶奶会仔细盘点随身携带的挎包里的物品是否有遗漏,手机、雨伞、钱包、公交卡,除了这些以外,她还会带上一个买菜专用编织袋。“我每天去买菜都带着它,能装、实用又环保。这样的袋子我认识的几个老人每人都有一个,有的还有两三个呢。”刘奶奶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我们也知道环保,不仅自己带编织袋,塑料袋也是多次使用的。我们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才能开心幸福啊!”
  记者在七星农贸市场里看到,各类店铺使用的大都是带有环保标识的可降解塑料袋。一个水果摊的摊主李女士表示,早在几年前,摊主们就开始按农贸市场管理方要求购买使用环保塑料袋了。记者随后走访了几家商超。在沃尔玛、力源等门店,记者看到,塑料袋使用频率较高的生鲜区和散装食品区,一卷卷带有环保标识的免费塑料袋很受顾客欢迎。收银台前,还有不少顾客自带无纺布袋或环保塑料袋。“自己带袋子,方便、环保。”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目前超市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为每个5角至1元不等,但经常来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更划算。
  “这几年相关部门一直在强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大家用可降解塑料袋取代普通塑料袋。我会积极响应号召,从自己做起,并带动家人朋友,共同为保护桂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出力。”张女士说。

  相关政策推行,“限塑”取得成效
  记者了解到,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限塑令”。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在2025年之前,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逐渐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2020年7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对禁限管理的细化标准进行了详细界定。
  2021年1月1日,全国塑料吸管禁令正式生效。
  2024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在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明确提出“塑料污染治理”,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方面,明确提出“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在自治区层面,记者从《广西日报》相关报道中获悉,今年1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经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区首部生态文明领域综合性、统领性、系统性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在从整体和全局规范和促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紧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对禁塑限塑作出规定。
  该条例规定,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按照国家规定有计划分步骤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明确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展览、快递等行业经营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通过立法,推动我区落实国家禁塑限塑要求,强化源头治理,抓住塑料制品生产使用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分类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禁塑限塑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控制塑料污染。
  通过搜索记者了解到,2008年“限塑令”生效以来,我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限塑”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违反“限塑令”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行为。早在2017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科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便表示:“桂林市的情况是在逐渐好转的。从我们的执法行动所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合格的塑料袋数量在逐年下降。”
  记者通过此次调查也发现,伴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市在“限塑”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践行“垃圾分类”,助力塑料再生利用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被回收处置的仅有约30%,而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为1953万吨,占比分别为32%和31%。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现阶段虽然控制了塑料的使用量,但废弃塑料再生利用依旧存在困难。
  日前,新华社刊登《废弃塑料回收难,再生利用有哪些堵点?》一文。文章提出:我国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只占少部分,一大半只是简单掩埋或焚烧,对生态环境造成挑战。提高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解决回收成本高、技术制约、再生塑料推广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文章中,海南省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辛军介绍说:“塑料垃圾分类未推行到位,不少家庭还没有塑料垃圾分类的习惯。”
  这个现象在我市也普遍存在。
  王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线清洁工人在清运垃圾时发现,目前居民小区内大量废弃塑料依旧被直接混入生活垃圾中。尤其是近年来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兴起,大量外卖塑料包装被丢弃在垃圾桶中。虽然很多小区都有捡拾废品人员,可他们的目标大多是废纸张、废金属等生活废弃物,餐盒、泡沫等体积大、运输需要压缩的塑料垃圾几乎无人问津。
  辛军提出:“塑料垃圾分类不到位,直接影响后续回收再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塑料,如果不做分类挑选,粉碎混合在一起就不能再利用了,变成了真正的垃圾。”
  记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普通市民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其他垃圾只能填埋和焚烧,哪些是有害垃圾需要专业化投放和储存。比如废塑料、废纺织纤维、餐厨废弃物等,品种、成分混杂,检测手段、议价标准不同,无章可循,无标可依。
  文章中还提到,塑料循环产业联合绿色行动联盟2022年绿色行动白皮书指出,随着全球废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提升和产能增加,预计到2030年,全球废塑料回收率有望达到50%。
  然而,前端家庭环节分类不到位,即便拥有技术和产能,一些塑料回收企业依旧面临“吃不饱”的困境。从这个角度上看,普通市民学习并践行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在此,记者呼吁广大市民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可重复使用或可降解的替代品;同时践行垃圾分类,通过参与回收计划、使用回收箱、购买回收产品等方式,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

  ■延伸阅读
  “4·22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专为全球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世界地球日活动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如今,这项活动已发展到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