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桂林日报
2023年02月09日
唐斌在娄山关前
唐斌在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前留影。
□唐 斌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2月填词的作品,是毛泽东的经典诗词之一。作品气势磅礴又充满伤感,但细读又可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息。
我们先来欣赏这首词: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该作品创作于88年前。但作者1962年5月9日在为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词六首〉》清样改写的文字中说明:“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这说明什么呢?我的观点是:《忆秦娥·娄山关》并不是描写红军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的有感而发,而是对红军长征一路走来艰辛的感慨。
诗人对词牌名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是有关系的。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
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牌),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现在常用的词牌名就五十来个,如清平乐、卜算子、蝶恋花等等。
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含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浣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
毛泽东对古诗词颇有研究,他当然懂得词牌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如他写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清平乐·六盘山》都与他当时的心境和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他理解了词牌名的韵律风格,他这些作品才有生命力,成为经典。
那我们来看看《忆秦娥》这个词牌名。传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原创的,他填写了《忆秦娥·箫声咽》的词作。词是这样写的: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上片开头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
我想,毛泽东当然读过李白这首《忆秦娥》,而且烂熟于心。他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多多少少受到《忆秦娥》词牌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的影响。诗词的主色调是——伤感。但我们也能从他的伤感里体会到他坚定的英雄主义气息。
对娄山关为题的探究
作者为什么以“娄山关”为题,选择《忆秦娥》这个词牌名呢?让我们看看当年的背景。
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桐梓县娄山关街道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然而,娄山关在1935年2月发生了什么让毛泽东以此为题填词创作?
那是当年在娄山关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的战役胜利,即娄山关战役:
1935年1月初,红军“智取遵义城”。1月7日,完全占领遵义城后,总参谋长刘伯承、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命令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继续向北前进,攻占娄山关,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这是红军第一次攻打娄山关。
1935年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2月10日,中革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离开扎西、挥戈东进;2月24日至28日,历时5天,红军攻桐梓,再克娄山,重占遵义城,打了长征以来、遵义会议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以地名结合战斗填写了几首词。我们来看看: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从以上几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描述了战斗经过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战斗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我们再回过头看《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却没有反映娄山关战役的描述和胜利的喜悦。正如作者讲的:“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
我认为,毛泽东写《忆秦娥·娄山关》是在娄山关战役结束后,有时间分析红军长征以来的艰辛,在娄山关这个地方有感而发,用《忆秦娥》这个词牌名和娄山关这个地名填的词,表达他当时的心境。
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
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近五个月的时间了。期间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在湖南通道由毛泽东提出中央红军放弃从湖南西南湘桂黔边界北上的原计划,中央红军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转道贵州,史称“通道转兵”。
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在黎平召开了六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主持会议,参加者有博古、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陈云、刘少奇等。李德因病没有出席。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战略方针与进军路线问题。博古仍坚持中央红军进入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意见;毛泽东则主张放弃原定计划,改向黔北进军,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同时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黎平会议是通道会议争论的继续,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为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军事冒险主义错误做了重要的准备。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同时,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对执行王明军事路线的一些领导同志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很快觉悟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西征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根据黎平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的努力促成下,红军占领遵义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红军两次攻打娄山关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创造了有利的时间条件、安全条件,为遵义会议作出正确决定提供了保证。
为什么中央能够听取毛泽东的建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是因为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五次反“围剿”成功、失败的教训,特别是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即湘江战役血的教训。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因为战役的惨烈已经被将士们的鲜血染成了一条血河。这一切都是博古、李德“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所造成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此时,毛泽东是恢复了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但仍不是中央的最高统帅,前面的漫漫长路还需要他运筹帷幄,还有艰难困苦需要他解决。我认为,毛泽东是在这种心态下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的。
作品分析
我认为,《忆秦娥·娄山关》不是写娄山关战役,而是对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反思。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的格律只有46个字,要把红军长征五个月来的点点滴滴写尽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情感上概括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同时,还要在艺术上升华。
我们看:
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
1935年2月底第二次娄山关战役结束后,正值雨水节气,也是农历正月的月末。贵州俗称: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虽然西风烈、残月可以描述贵州的天气,但长空雁叫和当时的季节不符合。这个季节既没有雁南飞,也没有北大雁。难道是诗人的自由发挥和想象吗?是为了烘托情感而杜撰吗?我认为不是,我认为这是作者对红军从江西瑞金和于都开始长征时的时间描写。
深秋的赣南,天气已经变冷。西北风凛冽而来,冰冷的月光照在一张张茫然的红军战士脸上。空中的大雁发出哀鸣的叫声,不知道它们的归途在哪?中央红军就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的。
这两句应该是红军开始长征时的真实写照吧!
我们再看接下来的两句:
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这是词牌《忆秦娥》的格律要求。
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这几句写得是多么的沉哀。这怎么是对取得娄山关战役大捷的描述呢?!大捷后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啊,胜利的军号震天响才对嘛。
我们看作者在《西江月·井冈山》里写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是多么的振奋人心。我们再看作者在《菩萨蛮·大柏地》里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多么的豪迈,这些与《忆秦娥·娄山关》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那这几句描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看,红军长征从江西出来后,面对国民党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态势,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红军以搬家式的行军,举步维艰,以至于在湘江战役时错过最佳渡江时机,造成五万红军的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行军的马蹄声怎么不是零碎、杂乱的呢?疲惫的战士怎么有气力吹出响亮的行军号呢?
我们再看: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是徒然说、枉然说,指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我不是这样认为的。我认为红军通过“通道转兵”后,第一次没有遵循共产国际的要求,向贵州进军。红军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在黎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而在贵州开辟根据地。作者看到红军的希望,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红军的长征,每一步都是艰辛的,有一道道封锁线要突破,前路漫漫,还要更加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这一句也许跟娄山关有关,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但我也觉得有另一层意思: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引导红军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也就是“而今迈步从头越”。同时,要清醒地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信心。
最后两句:
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这两句是一种感慨,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当作者随红军主力离开遵义向四川出发,眼前的大山笼罩在重重雨雾中,他带领的红军就像一叶扁舟在大海中航行,他坚信,在他指挥下的红军面对敌人的封锁、追击绝不会迷失方向,哪怕流血牺牲,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