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视 觉

05版:县区新闻

06版:聚焦全国两会

07版:时 事

08版:桂林人

返回 2022年03月11日

生而为“她”,拒绝被定义

我市两位女性荣获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桂林日报      2022年03月11日     

  王孟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孙希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从“伊”到“她”,语言作为一个敏感的指示器,折射出了这一百年来中国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
  温柔、脆弱、敏感,不再是女性的专用属性标签,她们可以成为任何她们想成为的样子。除了性别,一切皆不可被定义。
  日前,全国妇联决定授予全国300位杰出女性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令人骄傲的是,有两位来自桂林,一位是为海峡两岸传递爱与温情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台籍教师王孟筠;另一位是“北斗”研究领域的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科带头人孙希延。
  今天的文章,不仅仅是为她们而作,更是为那些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梦想的“她们”而作。
  漂亮的人生,永远自定义。

台籍教师王孟筠:在“寻梦之地”躬耕 终有一日花香两岸
  跨越海峡的女博士
  可爱的娃娃脸,软软的台湾腔。只要不开口,没有人知道王孟筠来自宝岛。
  王孟筠是土生土长的台湾省台南市人。2017年,从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博士毕业的王孟筠作出了此生“最慎重”“最正确”的决定:来大陆工作、生活、发展。
  王孟筠这个选择,折射着两岸的民意。近年来,因两岸民间交流持续推进,王孟筠也萌生了要到大陆亲眼“看一看,闯一闯”的心态。在满怀憧憬投出简历后,没过多久,王孟筠便收到了回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这是王孟筠第一次离开台湾,穿过海峡来到大陆工作。在桂林,新同事、新朋友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初到异乡的王孟筠打消了紧张与不安。
  “台湾同胞对桂林一向有很美好的印象,因为在我们求学时期的课本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放下了所有顾虑的王孟筠很快“进入了角色”。她自称“广西师大的一颗青椒”(一个青年教师的谐音),因此在教学上十分肯下功夫。由于所教授的课程是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枯燥,还有点晦涩难懂,为了让大陆的学子们饶有兴致地听完,王孟筠想了不少辙,比如将有意思的地理知识和思想史组合起来,让大家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啃”完这本书。
  课堂上,王孟筠是“王老师”,课后,她就成了学生们口中的“孟筠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陆,了解桂林,王孟筠利用暑假,担任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和社团的指导老师,带着学生到龙胜扶贫、调研,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个“接地气”又有亲和力的台湾博士,迅速收获了一批“粉丝”。就连学校周边的店家,王孟筠去了几次就和店主们成为了好朋友。“与其说,我来广西师大当老师,不如说我在这里也成为了一名快乐的学生。”王孟筠说,桂林是她来大陆的第一站,也是自己亲眼了解大陆、拓展视野的起点。在这里获得的生活、工作体验,是从未有过的,她也是边学习边成长。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淡了浓浓的年味儿。回台湾过年的王孟筠得知防疫用品紧缺后,非常揪心,四处寻找医用口罩。最终王孟筠将收集到的800个口罩托人辗转交付给了记者,再由记者代捐给了当时滞留在桂的湖北籍游客。
  对于王孟筠而言,大陆和桂林,早就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她会为疫情下的桂林而忧心忡忡,也会为桂林频频亮相四方而感到骄傲。
  “在桂林工作生活的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桂林的美好:她很有文化底蕴,也非常包容开放,还很友善,令人流连忘返。她是我将来想长久扎根下来,打拼奋斗的地方。”

  “台湾青年都应该来这看看”
  2019年“广西三八红旗手”、2020年第二十三届“广西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在桂林的5年,王孟筠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这些荣誉,被感性的她视为“第二旅途中的珍宝”。
  王孟筠常常发自肺腑地说,大陆是“寻梦的不二之地”,这里有着比台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空间。她也常常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鼓励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工作和发展。在台湾,王孟筠主讲了多场就业讲座,并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两岸青年》,中国台湾网等多个平台发表文章,自觉充当起了海峡两岸交流的民间使者。此外,王孟筠还参与录制了2019年东南卫视“台青筑梦季”、2021年央视总台推出献礼建党百年第二集微纪录片“使命:追求统一、共享荣光”等节目,在台湾有很高的点击率。王孟筠也成为了台湾青年看大陆的一个窗口。
  随着惠台措施的不断落实落细,大陆致力于为台胞在大陆发展提供更全面、更细致的同等待遇。作为台湾籍教师的王孟筠,不仅在聘用管理、薪酬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都与学校同类人才无差别,还于2019年成为了广西纳入事业编制的第一位台湾同胞。
  “这比任何都具说服力”,王孟筠表示,正因如此,她对今后在大陆扎根发展、实现梦想充满了信心。也希望更多的台湾籍青年能够来桂林,感受这里蓬勃发展的朝气与活力。
  王孟筠说,走出家乡方能见到更广阔的世界。未来,她将继续为两岸青年凝心聚力融合发展、积极协助引进优秀台籍博士至大陆任教贡献力量,在“寻梦之地”躬耕,种下希望和知识的种子,让花开香两岸。

“追星者”孙希延:谁说女孩的征途不能是星辰大海
  向设定好的人生说“NO”
  出走、回乡、再次出走,构成了孙希延前半生的动线。
  “桂林山水甲天下”早已熟稔于心,1994年孙希延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的孙希延回到家乡山东,成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按部就班、毫无挑战甚至一眼可以看到头的人生,让孙希延有些惶恐。终于,她作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重返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2年多的时间里,孙希延以惊人的毅力和效率提前毕业。随后,她马不停蹄,一鼓作气,提前攻下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学位,并完成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后研究任务。
  2002年,孙希延迎来了生命中特殊意义的一大转折点。是年,正在读博的她第一次接触到了卫星导航领域。孙希延敏锐地嗅到了该领域的潜力,也找到了未来托付一生的梦想。
  努力从不骗人。学有所成、研有所成的孙希延成了“香饽饽”,不仅顺利晋级为副研究员,还担任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导航室主任的职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给她开出了1.3万元的月薪,还有无数“北漂”求也求不到的北京户口。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孙希延居然舍弃了这一切,毅然选择回到母校。
  放弃北上广大好的发展机会和近20万元的年薪,蜗居小城拿着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大家都说孙希延“太疯狂了”,可这个生长在孔孟之乡的山东妹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选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孙希延认为,母校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自己学成后于情于理都应当回来。相比中科院的科研环境和条件,10年前的桂电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尽管如此,在孙希延眼中,在业内有“西南小清华”美誉的母校就是“宝藏之地”,名誉校长孙家栋正是我国北斗工程总设计师。
  每日10小时泡在研究室,每一分钟都用来搞科研。因为热爱,孙希延不觉辛苦,更不觉得枯燥。五年来,由她主持的科研项目多达40余项,其中,3项为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二五”国防预研项目、1项科技部创新项目、2项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2项桂林市重大专项等。主持国家专项子项目1项,作为主要项目参与者参加科技部“973”“863”等多个项目。取得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实用新型授权3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0项。

  追逐头顶的星空
  打开手机,查找定位,路线导航,是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一。但鲜有人知的是,在导航定位如此便捷的背后,是无数个“孙希延”夜以继日克难攻关的结果。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依靠卫星技术,北斗导航可应用的领域覆盖了现代化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军用民用商用都离不开它。因此北斗导航也带动了一系列产业蓬勃发展,“北斗系统”被业内誉为“国之重器”。
  但在2014年之前,广西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北斗导航,更谈不上认可。
  没有石头,也要想办法过河。2009年到2014年5年间,为了申请相关科研课题,孙希延“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很多项目被毙掉因为质量,但北斗被“毙掉”的原因,是因为它之于当时的广西来说太超前。为此,孙希延经常是早上去北京,晚上坐红眼航班回桂林。凌晨四点的桂林,她看过了很多次。
  看似遥远的北斗导航,实际上与生活密切相关。手机定位、无人机乱飞现象的管控以及一些高精度的定位(滑坡、桥梁变形、地面沉降)都需要北斗卫星导航。相比传统定位方式,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可精确到毫米。
  2014年,2代卫星开始在全国各个行业大面积应用后,孙希延的“科研春天”终于来临了。当年,孙希延拿到了广西委托的第一个课题项目,主要为汽车行业制作超速计量标准的测速仪器。同时,她还申请创立了(北斗)导航工程本科专业,这是广西首个导航工程本科专业。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全国加上桂电也只有两个大学拥有这个专业,专业的前沿性可见一斑。
  2017年,孙希延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申请拿到了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近几年,无人机产业飞速发展,“黑飞”屡禁不止。为了规范空域安全监管,孙希延和团队还采用了独创的导航诱骗注入技术,为特定区域构建全天候电子防护区。该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多个大型活动及机场、监狱等场所。

  星辰闪耀东盟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的蝴蝶扇动翅膀,就能在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人类命运从来都是一个共同体,互荣互生,一损俱损。
  本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理念,从2013年开始,以孙希延团队为主的广西北斗导航工作开始向东盟辐射,通过教育培训、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把北斗导航技术带到了东盟国家。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北斗东盟行”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2017年7月,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在南宁成立,是国内唯一一家卫星导航产业国际组织。目前,已有100家国内和20家东盟国家北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加入联盟。
  孙希延和团队研发的地表形变监测与预警系统,也在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应用了起来。马来西亚彭亨大学、科技大学、精英大学和博特拉大学等高校,也与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建立起了合作协议。
  未来,孙希延和团队将与马来西亚联合开展北斗智慧城市、海洋减灾救灾合作。
  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广西北斗定位产业协会会长……在孙希延的介绍中,一连串的名头,就像是一串无声的鼓点,鞭策她前行、跑起来、燃烧起来。
  如今,孙希延仍在“追星”的漫漫长途中奔跑着。让她最欣喜的是,广西也从最初的“后起之秀”跻身卫星导航研发中游。曾经跟在她身后“泡”在实验室的孩子也渐渐长大。
  年幼的时候,我们都曾仰望着星空,在夏夜中寻找北斗、牛郎、织女星。谁说女孩子的征途不能是星辰大海?孙希延用实力打破所有偏见。她告诉女孩子们:敞开了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