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金融资讯

04版:社会生活

05版:时 事

06版:视 点

07版:走读桂林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1年09月23日

经过一年寻找 白果巷破旧民国建筑“身份”确定

相关人士正积极开展修缮保护工作

桂林日报      2021年09月23日     

  具有民国建筑特色的“八角楼”。记者苏展 摄

  老宅如今已经破旧不堪,被评定为危房,急需修缮保护。记者苏展 摄
  本报讯(记者苏展 通讯员景碧峰)去年6月15日,《桂林日报》刊发了《市中心一座有70多年历史的民国建筑悄然破败》一稿,报道了位于榕湖南岸的白果巷附近一座疑似民国建筑的老宅已破旧不堪,急需修缮保护的情况。但当时因缺乏相关资料佐证该建筑的历史身份,对其价值认定一度受阻。近日,经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该建筑的“身份”得以确定,对其修缮保护的工作也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去年的报道中,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常年从事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的尹文军就曾表示,凭借多年相关经验判断,该建筑应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时间所建,有70余年的历史。通过对比也可发现,该建筑“黄墙灰瓦”,红色边框窗户,配有八角楼等立面特征与东巷7号(马启邦旧居)如出一辙,基本可以判断是一座建于民国的历史建筑,并且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才能住得起的。
  但当时因欠缺该建筑的历史资料,亦不知房屋属于公房还是私房,所以这座破旧不堪的房屋既不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也非历史建筑,导致保护工作无从着手。
  “目前,在桂林闹市区还保留着这样一栋比较完整的民国建筑可以说已经非常少见,很有对其进行保护的必要。”尹文军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与同事便对这栋建筑进行了多方调查,为其寻找佐证资料。
  经过不懈努力,就在近期,他们与现房主刘女士取得了联系。原来这栋老宅此前是属于“半公半私”,但现在刘女士一家通过置换的方式已经把它变成自己的全产权房,并且即将按照新的设计图进行翻修改建。
  通过刘女士提供的资料可了解到,老宅建于1946年秋,主人曾是一位国民党军官,解放后房屋充公成为公房,后又落实政策,返还了二楼。尹文军根据这一线索查阅档案资料,在桂林绥靖公署的花名册上找到了老宅原主的名字。原房主名为莫志鹍,桂林人,曾是国民党负责情报工作的上校副处长,代号“棠”。
  至此,这栋老宅的疑惑基本一一解开,而其蕴含的价值也抖落了历史尘埃,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向刘女士了解到,按照他们原来的计划,是准备将这座老宅拆改为现代建筑来使用,但经与尹文军多次接触,在尹的建议下,他们打算将这座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宅尽可能按原样进行修复。不过他们还有一些顾虑,那就是如果老宅要按原样修复,其成本将远超拆除重建,而且会影响使用的舒适性,因此希望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曾主持东巷7号(马启邦旧居)修缮复原工作的尹文军对该建筑的修复工作表示很有信心。同时他告诉记者,目前桂林现存的民国建筑已经不多,尤其是这样有地方特点、能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私人住宅。“我已经通过相关渠道提交保护桂林民国建筑的建议。现在正与桂林理工大学的师生志愿者一起,对白果巷老宅进行测绘和复原设计,以期达到尊重原样又方便使用的目的。希望我们的绵薄之力,能为桂林保留一点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