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特别报道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综合新闻

06版:专 题

07版:时 事

08版:副刊

返回 2021年05月11日

杨军:屡破大案的“80后”全国公安百佳刑警

桂林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本报记者 陈静
  前不久,桂林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市会议中心大礼堂隆重举行。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对策科科长,“80后”杨军作为刑警的代表发言。去年10月,在全国公安百佳刑警推选中,杨军成为我市唯一入围提名人选。能在全国16万名刑警中脱颖而出入围提名,这名“80后”刑警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近日,记者走进刑侦支队,倾听他的故事。

  15年前,“80后”热血青年成为一名刑警
  在刑侦支队的办公室,杨军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电脑屏幕。这是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行话是“刑侦信息研判”,通俗点讲,是从浩如烟海的犯罪信息中寻找不同案件的关系,串并案,获取破案线索。
  父亲是公安人员,杨军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从警校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刑侦民警。“当时觉得能当抓坏人破大案的刑警特别骄傲。”很快,他发现,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为了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他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每一次案件完结后都认真地做好笔记,案件办毕后还会总结经验与教训。“那会儿,我经常主动加班,反复揣摩推敲,就想赶紧把本领学到手,有一天能独立把案子办好。”
  杨军总结出了一套“三多”学习法:多看、多做、多学。为了掌握审讯技巧,杨军大量翻阅老刑警们的审讯笔录,总结审讯嫌疑人的技巧和策略。为了熟悉办案程序,其他同事外出办案时,杨军也一同前往,暗暗记住办案的每一个细节步骤。为了尽快熟记相关的法律法规,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只要一有空他就捧起法学和刑侦等相关专业书籍仔细阅读,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聪明踏实的杨军进步很快。
  短短几年,杨军就成长为单位里的刑侦业务骨干,参与破获多起大案要案。从警15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公安刑侦情报研判专家”“公安信息化破案标兵”“青年执法能手”“最美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抽丝剥茧,他屡破大案
  2017年1月9日,桂林市芳香路发生一起恶性杀人碎尸案,受害人躯干被肢解抛于道路封断处的排水井内,处于视频监控的盲区,案情扑朔迷离。时值春节前夕,一时间人心惶惶,公安部要求桂林警方尽快破案。
  有着十余年命案攻坚经验的杨军被派负责该案。“查明尸源,甄别案犯特征,是破获此案的关键。”杨军说,他通过一段案发4天前的航拍网络视频,大胆而又科学地判定,受害者是一对湖南籍民工失踪的儿子杨某。
  为了不错过任何一点线索,杨军连续40多个小时反复查阅信息,重复倒看视频,从模糊影像中敏锐捕捉到,狡猾的案犯为干扰侦查,在作案后装扮成受害人的样子出入。随着视频调查的深入,受害人活动轨迹得以完整展现,嫌疑人苏某终于原形毕露。检察机关根据杨军绘制的影像轨迹,在案犯已潜逃未抓获的情况下,提前下达了批捕决定。1月26日,走投无路的案犯在湖南靖州卧轨自杀,轰动桂林的“1·9”杀人碎尸案成功告破。
  2019年9月2日,公安部指令广西桂林派精干力量赴越南,参加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动。杨军不得不告别刚做完手术的父亲和准备临盆的妻子。境外一个月的国际警务合作中,杨军经常连续工作20小时以上。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将诈骗国内2000余名群众的32名案犯从越南岘港押解回国,创造了桂林出境打击犯罪的成功首例。
  近年来,杨军先后参与破获杀人、纵火、抢劫等大案要案6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3名,还先后2次只身与歹徒斗智斗勇,擒获犯罪分子2人。杨军参与的案件和先进事迹先后11次被中央电视台《一线》《天网》《撒贝宁时间》栏目和《人民公安报》《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报道。

  足智多谋,他将大数据用于刑侦实战
  因为长年熬夜工作,杨军看起来身形消瘦,总是顶着一副黑眼圈。他是公安系统出了名的“工作狂”。桂林市“三合一”平台(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建设以来,身为负责人的杨军,引领实战探索,联合市局相关警种部门共同研究,他邀请众多科技公司向办案单位讲解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实战技术,每季度都沉到基层所队组织信息破案业务培训。为精准反诈、技术反制、快速反应,杨军直接运用信息研判成果,侦办破获一大批特大疑难案件。
  在他的促进下,同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我市刑侦情报工作连续两年位居广西14市之首,全市刑侦情报队伍、信息资源保障、技术力量支撑、实战技能提升等方面均长足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