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千年运河生生不息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8月20日 来源:桂林晚报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泱泱华夏,血脉江河。并非只有大江大河才能见证历史。
在桂林兴安县,一条灵渠从遥远的大秦帝国走来。它昼夜奔涌两千年,见证了历史兴衰沉浮,至今依旧生生不息。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能与长城齐名,灵渠绝非普普通通的人工运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十万秦兵劈山开疆,创造性地翻山越岭凿渠,成就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观。
8月12日,《中国日报》国际版用整版篇幅讲述灵渠,向世界展示了这条千年运河的古韵今辉。
灵渠“灵”在何处?当我们重新站在铧嘴上,就体会到2200年前古人的大智慧。湘江北去,漓江南下,背道而行的两个水系因灵渠巧妙连接在了一起。军队、粮草从长江到珠江畅通无阻,中原腹地与岭南的风俗习惯、文化商贸、科学技术不再因山峦层嶂而止步。随着灵渠和大运河的相继开通,货船可以一路从漓江、灵渠到湘江、长江,直达长安城。昔日“扬州徼外之地”的百越被正式纳入了中华版图,中华民族完成了最初的统一。
54岁的季振勇是灵渠陡门的第十七代守护者。灵渠所在的岭南地区一年有4个月的枯水期。为了不断流,古人创造性地设计了多级船闸的雏形——陡门。 通过开放和关闭陡门,河流水位可以保持在一定高度,满足通航、运输和灌溉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随后的大运河建造甚至欧洲“运河时代”的水利工程中,都运用了陡门技术。
灵渠不仅连通了南疆与中原,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灵渠博物院内,一尊胡人俑、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晶和玛瑙在静静诉说着那段国际商贸和文化交流往来频繁的岁月。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一条以中国合浦、徐闻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出现。灵渠正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枢纽。
船只首尾相连,桨橹声阵阵,载着中原的丝绸、陶器、瓷器出海,玛瑙、水晶等舶来品也沿着灵渠北上进入中原。“日通航船三百艘”的灵渠,正是我国向海图强的历史缩影。
2018年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两度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功举办2024年灵渠论坛,筹备举办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古老的灵渠尽管退出了航运的历史舞台,但她不会就此沉寂。那一渠碧波,那辉煌灿烂的历史,那丰富的运河文化,仍在持续不断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和世界各国运河专家前来探寻。
入夜,万里桥上,古老的青石板路被游人的脚步叩响。两岸的万家灯火倒映在河水中,千年灵渠流光溢彩,生机勃勃。
“灵渠见证了过去的历史与文化,于我们而言,它不仅流淌在华夏的版图上,也早已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季振勇感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