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版:聚焦中国[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中风的预防与识别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8月13日    来源:桂林晚报

李锦(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风,临床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中风多发生在40-70岁的中老年人,但也有更年轻人群发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中风(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脑卒中只占10%~25%。中风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方法,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防治中风。
  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是可防可控的,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对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
  那么,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长期熬夜等。40岁以上的人如果有这些危险因素,要及时对可控因素进行干预,包括:第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第二,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低脂低盐,每日摄入一定量的蔬菜水果;第三,适当运动;第四,戒烟、戒酒;第五,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熬夜;第六,保持情绪稳定;第七,定期检查。
  如何快速识别中风?
  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发生中风后,越早识别,越早治疗,留下后遗症的几率就越小。
  中风发生后都有非常明显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突然麻木或无力,肢体不协调,特别是出现一侧体型的异常;语言或理解障碍,说不清、听不懂;暂时的黑矇、单眼失明或偏盲;头疼、眩晕;恶心、呕吐等。
  为了使患者及家人快速识别中风症状,尽早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医生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文版中风快速识别口诀“中风120”口诀,方便普及和大家记忆。
  “中风120”口诀内容:
  “1”是指“1张脸”,观察患者颜面部是否出现口角歪斜、面部麻木、流口水等症状;
  “2”是指“2只手臂”,让患者平举双臂,观察是否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或抬起无力的情况,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偏侧肢体完全性瘫痪的现象;
  “0”是指“聆(零)听”患者说话,观察是否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楚、口齿不清、语言表达障碍,或不能说话的现象。
  “中风120”与我国急救电话120相同,意为若有上述三项任何突发症状,快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到有中风诊治条件的医院诊疗。
  此外,还有国外用得比较多的“FAST”口诀、STR法等,都是根据中风的症状表现归纳总结出来,利于向社会大众传播的经验技巧。
  中风的救治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不仅表现在院前早期识别中,对于院内诊治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发现、早诊治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脑组织受损程度,使得多数患者免于死亡、远离终身残疾。为了高效救治中风患者,降低中风致残率和致死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医院都成立了“卒中中心”,整合医院相关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化救治流程,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
  患者到达医院后要完善包括血液和生化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血管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等,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案,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以免延误治疗。
  总结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方法对于预防和急救中风非常重要。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保持情绪稳定,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在发生中风时,根据“120口诀”及时识别症状并立即拨打120就近送到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及时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健康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