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2025年高考特别报道

03版:2025年高考特别报道

04版:2025年高考特别报道

05版:2025年高考特别报道

06版:读桂·热线

07版:读桂·社会

08版:国内关注

09版:深度国际

10版:深度国际

11版:燃情体育

12版:文娱关注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财经·彩票

15版:早上好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6月10日

排污管道通了 居民“心病”没了

漓东街道穿山东社区多元共治祛“顽疾”

桂林晚报      2025年06月10日     

  小区排污管道正在改造中。(穿山东社区供图)

  小区排污管道改造后。   (穿山东社区供图)
  前段时间,七星区漓东街道穿山东社区印铁小区的排污管道又出现堵塞,污水倒灌至居民家中,严重影响居民出行与商户经营。社区了解情况后通过搭建协商平台、联动多方资源,历时一个多月完成管道改造工程,根治这一“顽疾”,让小区重新变得整洁有序。

  管道堵塞居民不满只“治标”
  据社区党委书记曹玉玲介绍,印铁小区居民楼一层是商铺,二层及以上是住户,其排污管道结构有点不同寻常,二层及以上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地下排污主管道,而一层商户的排污管道接入的是地下雨水管道。居民生活中产出的油脂、杂物等经长年累月排入污水管道,层层淤积,最终堵塞,导致出现多次污水漫溢居民家中的情况。一层的商户虽幸免于室内污水漫溢,但店铺门前却经常污水横流,令过往行人无不掩鼻疾走。
  商铺租户陈女士告诉记者:“顾客老远就被污水的臭味熏跑了,生意根本没法做下去。”
  “污水从卫生间地漏里喷涌而出,家里到处都是污水并散发出臭味,孩子吓得哇哇直哭,根本没法住。”小区二层住户王先生对记者说,他们一家人当时是踩着凳子走出家门口的。
  了解污水倒灌的情况后,曹玉玲立即召集网格员,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当排污井的井盖被打开后,眼前景象令人触目惊心:管道口几乎被厚厚的油垢和各类杂物堵死。曹玉玲立即协调联系了专业疏通队伍。
  在经过数天的疏通,排污管道恢复了通水功能。居民王先生看着泥泞的地面和疲惫的工作人员,忧心忡忡地叹息:“这法子治标不治本,总得有个彻底解决的办法吧。”他的心声引起了不少居民的共鸣。

  各方诉求南辕北辙令“疏堵”陷僵局
  临时疏通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管道堵塞“顽疾”。曹玉玲于是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居民代表、周边商户召开议事会,就管道维修方案和费用问题进行讨论协商。
  在议事协商过程中,低楼层的居民认为,排污管道是大家共用的,坚持费用要均摊。而住在三层及以上的居民则大多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称:“我们平时只是正常使用下水道而已,凭什么要我们掏钱去修楼下的管道?”更有甚者直接表示:“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怎么突然就要大动干戈花这么多钱?”
  低层住户强调公共利益和公平分担,高层住户则紧守“谁受损、谁承担”的态度,各方诉求南辕北辙。几轮协商下来,局面依旧僵持不下,人们数次不欢而散。

  商户自愿出资助力社区破解僵局
  为解决难题,曹玉玲果断调整策略。社区首先邀请市政排水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小区的排污管网做全面检查,发现主管道内部虽严重淤塞,但管体结构并未损坏到必须整体更换的地步。
  检查完后,专业机构提出了解决方案:对小区所有关键节点管网进行彻底清淤疏通,抬升部分沉降的检查井井盖以恢复合理坡度,并为长期“错接”雨水管的一楼商户单独增设一根接入污水主管的专用管道。如此一来费用会低一些。
  此外,社区网格员对居民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深度沟通。他们向高层住户耐心解释:“管子畅通会让楼上用水也更顺畅,从长远看大家都受益。”对于低层住户,网格员则着重强调改造后能根除污水倒灌的现象。
  “曹书记,我考虑好了,我名下的这12间铺子,全部按方案接入地下污水管。”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一层商铺业主刘女士同意增设专用排污管道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3.5万元的管道清淤总费用,刘女士用行动彰显担当:“清淤是解决整个小区管道不畅的重要一环,作为小区一员,这笔费用我愿意牵头承担。”

  多元共治见实效 精准治理解民忧
  曹玉玲向记者表示,此次印铁小区排污管道问题的成功解决,刘女士的善举功不可没,此外通过社区积极搭建的多元共治社区治理平台,最终将居民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据介绍,小区排污管道改造工程于4月中下旬启动。专业团队采用“机械+人工”模式,对小区7处管网进行深度清淤,同步抬升井盖,增设商户专用排污管道。社区工作人员全程监督,确保工程透明高效。20天后,排水效率提升70%,异味彻底消失。“现在下雨再也不会污水横流了。”商铺租户陈女士点赞道。
  “单靠社区‘兜底’难以持久,关键要让居民成为治理主角。”曹玉玲表示,下一步,该社区将推广“一事一议”机制,针对停车难、加装电梯等民生议题,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以“精准治理”绘就社区幸福底色。
  记者韦彦青 通讯员黄丽芬 唐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