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江旧事
桂林晚报
2025年03月28日
■晓健
溶江,是桂林市兴安县下辖的一个乡镇。
兴安有条古灵渠,它最初为经略南越而建。往昔的鼓角争鸣、刀光剑影,都已在岁月中悄然远去。灵渠蜿蜒到这里,河面宽阔起来,当地人把它叫做灵河。由此顺流而下,丰腴成名动天下的漓江。
溶江河边奶崽,就是指大溶江灵河边上的那一帮光屁股的“小把爷”(指小孩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母亲从县粮食局调到溶江公社大米加工厂。仔难离娘,一到放假,或是节假日,我便归心似箭,回到母亲的身边。于是,大溶江就有一种母亲的味道,让人感到亲切。大溶江便成了我舔舐伤口的避风港,我结识了一大帮溶江河边奶崽。
河边奶崽常常在码头边洗澡,准确地说,多是戏水。有时河面上满是竹排,这些小把爷就打“溺子”,比谁“溺”得久,比谁“溺”得过几条排。有时河里没几条排,河边码头前,空出一大块水面。水性好的,就比起跳水来。跳得最好的,能跳出镰刀式、飞燕式。人跳在空中,身体折起,像把镰刀,入水的刹那身体展直,“嗖”地一声,水面上一串泡泡。所谓“飞燕”,先助跑几步,高高跃起在空中,抬头、挺胸,展开双臂,像一只飞翔在河面的燕子。跳进水里,钻出来,甩甩水,爬上岸,又轮着跳。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溶江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公路,还有铁路,自然成了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山里人放排,到溶江把货一交,钞票就把腰包塞得圆鼓鼓的。他们买猪肉,在客栈大碗大碗地喝酒,豪横得很。
溶江的老人,阅人无数,与世无争。他们侠肝义胆,宽容大度。“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老人们晚上喜欢到木头构建的浮桥上歇凉讲古。一把把老蒲扇,此起彼伏,月色下,把一条河都拍得波光粼粼。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河边奶崽们大都步入七十多岁的老年阶段了。只有清清的灵河,不舍昼夜,悠悠流淌。河边奶崽,老了。
在漫长岁月里,河边奶崽相互支撑,彼此温暖,正是这般情义,让生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闪烁着独特的星辉。
春风许我再少年,那个被清澈灵河清洗过的身影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