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01版:头版

02版:心之所向 美在广西

03版:新闻故事

04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六

05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六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聚焦中国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情感·故事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3月20日

为追回一万元 找“法务”付了七千

帮你维权的“好心人”有可能是骗子

桂林晚报      2025年03月20日     
  近日,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示,警惕代诉陷阱,避免“维权反被坑”。
  一些机构盯上了消费维权市场,通过以“专业维权”“十倍赔偿”为噱头,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进行投诉,在这过程中,消费者的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就可能遭到泄露,被人转手买卖。此外,一些机构还会以材料费、疏通关系等名义层层加价,利用消费者焦虑心理骗取钱财。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有不少号称能代维权、代投诉的公司潜伏在社交平台,专门坑骗有维权需求的人,给受害人带来“二次伤害”。消费者在维权时,一定要寻找正规渠道,不要轻信广告或留言。

  ▌案例
  一万元的民事纠纷 “法务费”付了七千元

  借给别人一万元,对方不还,怎么办?68岁的兰女士为这事已经发愁了好久。两个月前,她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公司自称“专业法务团队”,能帮别人追讨欠款。兰女士抱着试试的心态联系了对方,没想到之后的经历堪称灾难。
  接待兰女士的工作人员周某,自称是一家法律咨询公司的工作人员。周某声称,追欠款的事公司可以办,兰女士只要交800元的定金,公司就会把案子提交到“办案中心”进行处理。
  兰女士误以为这800元是请律师打官司的费用,于是就交了钱,还签了合同。在那之后,兰女士每天都满怀期待,可她等来的并不是追回欠款的消息,而是周某发来的另一笔交费通知。周某称,兰女士提交的证据已经被法院所采纳,现在需要对欠款人的财产进行冻结,兰女士需要为此交纳3000多元的“财产保全费”。又过了半个多月,周某称法院又查到了对方的一笔财产线索,要求兰女士再交纳一笔3000多元的“财产冻结费”。
  等兰女士交了钱,她才越发觉得不对劲,欠款纠纷总共才一万元,现在自己为这件事已经花出去了七千元,是不是有点太离谱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女儿一听就觉得遇到了骗子,要求对方退款。可周某以公司已经为兰女士提供了服务为由拒绝退款,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周某甚至拉黑了兰女士。
  王先生,因一笔投资亏损而心情沮丧。此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专业的“代理维权”公司,声称可以帮助王先生追回投资损失,只需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王先生在对方的反复劝说下,逐渐心动,并按照要求签订了委托协议,支付了5000元的前期服务费。随后,对方不断以各种理由要求王先生支付更多费用,包括“律师费”、“关系费”等。王先生陆续支付了数万元,但所谓的维权进展却始终不见踪影。最终,王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这些所谓的“代理维权”公司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维权行动,而是以虚假承诺骗取钱财。

  ▌起底
  骗子藏身社交平台 伺机寻找“猎物目标”

  记者调查发现,相比于大张旗鼓地打广告,这些号称能“代维权”“代起诉”的公司更喜欢躲在暗地里,伺机寻找“合适”的受害者实施二次诈骗。
  “报了个培训班,被坑了四千元钱,有没有人知道怎么办?”一则求助帖的评论区,成了代维权人士的“团建现场”。“我帮你,我是专业退费的律师机构”“给我留言,我们给你提供一对一维权方案”……各种“关心”和“建议”层出不穷。
  记者以自己遭遇无良机构需要维权为由,给其中一人发送了私信,对方自称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张口就开价600元手续费,称交了费之后才能对接“法务”,但记者坚持“先对接再交费”。眼见记者死不交钱,对方最终建了个聊天群,拉了一个叫作“法律咨询”的人进来。
  随后,记者问这名“法律咨询”是什么身份,对方的口径突然变了:“我们不是律师事务所,只是接你们的退款单帮忙退款。”记者又询问对方是什么机构,有没有合同,对方发来了一张合同照片,但不是什么法律咨询服务合同,而是“游戏退费合作协议书”。在这项协议中,对方公司是甲方,负责“提供游戏服务”,而记者是乙方,是“游戏玩家”。离谱的是,整份合同居然说的是游戏公司如何给玩家退费,根本就不涉及帮记者去维权的任何字眼,行文之粗糙也让人不忍直视,甚至连“反馈”都写成了“返馈”。
  这份协议让记者一头雾水,再三向对方确认,你们就是协议里甲方的这家公司吗?咱们要签的是个“游戏退费协议”?对方均回应“是的”,还称“所有合同都是这么签的”。
  骗人的戏码如此不专业,着实让记者震惊。但再不专业,对方至少也拿出了一份合同。记者咨询的另外几个“代维权”人士,甚至都撑不过“自报家门”这关。当记者追问对方是什么身份时,有人就不再回复了,甚至还有人莫名其妙地发了火,称“只对已追回退款的客户才提供证件和公司信息”“再问这个不作回复”。
  除了在受害人的评论区里留言“钓鱼”,还有公司会把自己伪装为维权成功的人,发帖“分享”自己的维权经验。而他们使用的文案和图片甚至完全雷同,最终都会将你指向某某机构,称他们能帮你维权。

  ▌建议
  签合同要看清条款 别拿仲裁当“挡箭牌”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法律咨询公司,抓住的就是消费者不懂法又想维权的心理,在打擦边球。”北京诵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阿致刚律师表示,如果法律咨询公司只是收取咨询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或者帮助当事人写起诉状,从法律上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些公司往往会夸大宣传,并且冒用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开展诉讼业务,这是明显违规的。法律咨询公司是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不能开展或委托律师开展诉讼业务。他们也不受司法局的监管,对于律师的一些规定和要求,比如不能承诺一定胜诉等,根本就管不到这些公司,这也导致了关于法律咨询公司的各种乱象。”
  “如果合同上的争议解决明确约定了‘提请某某仲裁委员会,按照仲裁规则进行仲裁’,当事人只能向该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是无法再向法院提起诉讼的。”阿致刚介绍,有些机构故意在合同中如此约定,就是为了在出现争议时增加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比如兰女士和对方签订的法律服务协议,其中就约定,当出现争议时,要向深圳的一家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这家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收费,最低都要8000多块。正因如此,阿致刚建议,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对于可能造成自己维权不利的条款,应及时质疑并指出。
  在消费者不知该如何维权时,最简单的办法,是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寻求建议。如果确定要通过诉讼手段来解决争议,消费者也应该自行寻找律师事务所,而不要轻信所谓的“法律咨询公司”。在当地司法局的网站上,可以查到所有的律师事务所信息,消费者可以自行比对并咨询,寻找自己信任的律所。
  综合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