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箱村灌阳红薯粉:
守艺守味 老手艺焕发“年轻态”
桂林晚报
2025年03月13日
在灌阳县的众多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制作红薯粉的习惯,春节前后,那一排排晾晒在房前屋后的细长红薯粉,成了灌阳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灌阳县青箱村是一个地道的红薯粉“专业村”,这个仅600户2000人的村子贡献了灌阳全县近十分之一的红薯粉产量,此外,灌阳红薯粉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世代居住在这里。随着灌阳红薯粉名气越来越响,村里手工红薯粉的家庭作坊、农村合作社越来越多。这不仅让“打粉”师傅更加坚信老手艺的价值,也吸引了年轻人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推动灌阳红薯粉走上更大的舞台。
■老手艺简介
灌阳红薯粉是一道独具特色的乡土美食,需使用灌阳本地种植的红薯为原材料,将其打成粉浆过滤得到红薯淀粉后,由村中的“打粉”师傅用漏勺手工捶打成粗细一致的粉丝。红薯粉口感劲道爽滑,颇受大众喜爱,故而这门红薯加工的技艺在灌阳的乡村中广泛传播。2017年,灌阳红薯粉获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灌阳红薯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乡野寻艺:爽滑劲道的手打红薯粉
三月初春寒料峭,位于山上的青箱村,气温又低了一些。青箱村以一个池塘为中心呈环状布局,一条巨大的环形主巷道与众多支巷相连,形成村内的交通网。这些巷道不仅连通民居,也连通着大祠堂、秉表公词、花祠堂和古门楼等建筑。相较于历史建筑,从民居天井里冲出的水蒸气同样惹眼。
记者来到青箱村的一处民居,只见天井中央架着一口煮着热水的大锅,几位师傅正忙着制作红薯粉。虽然天气寒冷,但每个人的额头都流淌着汗珠。
几位师傅中,其中一人不断揉搓装在陶缸里的红薯淀粉团,待粉团软硬合适后,递给锅边的同伴;接过粉团的师傅将其放入木质漏勺,通过捶打让粉团从漏勺的几个孔洞中缓缓下落拉成丝状,再落入锅中的滚水里迅速煮熟定型;另一位师傅则手拿长筷子,将煮好的红薯粉捞出,不时还要给炉灶添柴控火。
灌阳红薯粉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继良给记者介绍了红薯粉的传统制作方法,首先将洗净的新鲜红薯放进特殊的陶缸搓成粉浆,这种陶缸内壁有粗糙的纹理,用力将红薯在陶缸内壁摩擦,其就会变成浆渣。磨好的红薯浆渣兑上清水,用细密的纱布进行两次过滤,过滤出来的淀粉水就可以沉淀晾晒制成红薯“淀粉坨坨”,按比例加水调配就可以拿去打红薯粉丝了。
“掌勺打粉更考验技术。”王继良说,打粉用的木质漏勺有九个孔洞,掌勺师傅是通过捶打的力道来控制淀粉团的出粉速度。若力道不足,红薯粉半天也漏不出来;若力道太大,打出来的粉太粗没法下口;若用力前后不一,漏出来的红薯粉也就粗细不匀。
师傅打好出锅的红薯粉,其实就可以吃了,这时候的粉丝金黄透亮,拌上辣椒酱和肉沫翻炒,已经很可口了。为了更好地让记者品尝到手打红薯粉的美味,午餐时师傅们用猪骨头熬了一锅底汤,然后将红薯粉放进火锅里烫。手打的粉丝久煮不烂,有弹力,趁热送入口中,爽滑的口感令人印象深刻。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