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神山东老村:
雄狮献瑞 喜庆新春
春节前夕,2025年桂林市新文艺群体文艺志愿服务暨“春到神山东”村晚大联欢,在临桂区四塘镇太平村委神山东老村举行。
神山东老村有120多户,480多人。村子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村口有一座石山外形酷似龙头而被叫做神山,整个村子在神山东边,又是一个老村子。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有着独具特色的传统舞狮、武术表演。
当晚的开场表演由神山东老村舞狮队担当。在锣鼓声中,《盛世欢歌醒狮舞》一下就点燃了现场气氛,两位村民把狮子舞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表演获得热烈鼓掌。随后,另外两位村民和两位小朋友进场表演,大狮子精神抖擞、威武霸气,小狮子时而抓耳挠腮,时而打滚,调皮可爱的表演惹得大人小孩笑开了怀。
舞狮表演一场约25分钟,舞狮头最费力,也需要有经验的老手。当晚表演结束,舞狮头的51岁蒋德安已经满头大汗。“我喜欢舞狮,因为它非常有气势,还可以强身健体。”蒋德安说。舞狮尾的蒋元旺39岁,练习舞狮才一年多,但已经跟蒋德安配合得不错。
神山东老村的舞狮属于南狮,具有额高而窄、眼大且灵活、面颊饱满的特点。表演时动作矫健、姿态轻盈,通过舞狮者的默契配合,能够展现出狮子的各种神态和情感,如威武霸气、憨态可掬、活泼灵动等。在表演过程中,还会融入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如上腿或上肩膀采青等,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和刺激性。
据村里的老人讲,舞狮在神山东老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当时,人们为了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以及增添节日氛围,开始研习各种武术技法,并逐渐将舞狮融入其中,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
“我记得小时候,狮头都是村民自己动手用竹子、老纸等做的,做好一个要花15天。”54岁的村民蒋月红介绍,神山东老村舞狮队在临桂很出名,经常到周边村庄甚至永福去表演。
“舞小狮子的两个小孩骆俊濠、蒋昊然分别为13岁、12岁,经过一年多练习,基本动作都会了。”蒋德安介绍,舞狮队目前有20多人,一些青少年也被吸引,主动学习。
舞狮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当地村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每逢中秋、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当地都会组织舞狮队进行表演。
春节到来前,村民几乎每晚都在村里的篮球场和活动室训练。每一次地跳跃、翻滚,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坚持与努力,让舞狮这一艺术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记者邢刚 文/摄
下转03版◥◥
临桂神山东老村:
雄狮献瑞 喜庆新春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里的蛇:
形象各异 意趣不同
在桂林浓厚的历史积淀中,许许多多的外来文化与本地风俗进行了相互碰撞与融合,许多传统技艺也吸收了全国各地的不同技法,并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在这些桂林传统技艺当中,自然也有关于蛇的创作。在蛇年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请他们来讲讲在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蛇,究竟是什么样子。
桂林剪纸:
以花纹承载蛇的美好寓意
桂林剪纸艺术已有上百年历史,且保留有独具特色的剪纸技法。2020年,桂林剪纸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2025蛇年到来之际,这些桂林剪纸匠人也将蛇这一元素带上了纸张,用剪刀将其柔美、灵动的特征展现出来。
在桂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黄惠玲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她和同伴们最新完成的一幅剪纸作品。这张剪纸是两层叠加而成,底层是用靛蓝色纸张剪出,里面有福袋、凤凰、花朵等元素;上层部分就是四条由金色纸张剪出的小蛇,它们分别盘踞在剪纸的四角,在蓝与金两种颜色的层叠对比之下,四条金蛇的形态更加灵动。
“桂林剪纸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剪法细腻,具体到剪蛇上可以从身形和花纹看出来。”黄惠玲介绍,生肖剪纸素来是民间剪纸艺术中的一个常驻主题,蛇年剪蛇自然也是顺理成章。蛇的身体在艺术创作中多以柔美为主,所以盘卷的姿态更能展现其流畅的曲线美。“比如用螺旋形或波浪形布局,让蛇看起来像在舞动,这种动态姿态更能展现其生命力,这也是蛇年剪纸的美好寓意之一。”
“桂林剪纸中的蛇不仅要突出蛇的灵动感,还会融入传统文化中与‘福运’相关的元素。”黄惠玲指着作品中的四条金蛇向记者介绍,剪纸艺术中蛇身上的花纹有很多种讲究。从作品大小来看,蛇头在大多数蛇剪纸作品中都是主要部分,所以在刻画的时候需要更加细致。比如在头顶剪出莲花纹,并且使用祥云、月牙等这些象征吉祥的符号作为蛇的眉、眼珠,也是剪蛇时常用的一些技法。“为了让剪纸中的蛇更具吉祥意味,我们也将年画中胖娃娃的腮红剪入了蛇的头部,让蛇在形象上更加立体生动。”
对于蛇身,桂林剪纸中常用的技法就是刻画出细腻的鳞片和纹理。黄惠玲说,剪纸的纹样就是剪纸作品的语言。像柳叶纹、铜钱纹、月牙纹等符号组成的图案往往都带有祥瑞的寓意,“我们在金蛇身上点缀的双铜钱和祥云纹样,就是在表达祈求财富和健康的寓意。”
黄惠玲说,蛇在民间艺术中常有“守卫”和“保护”的象征意义,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常常以“守护者”身份出现,在桂林剪纸中的蛇就常以两种姿态示人。大件作品讲究对称规整,所以蛇常常分布于四角象征“镇守四方”;若是单个的小件作品,除在蛇身体上剪出吉祥纹样外,他们也常常采取蛇盘卷在金元宝、福字、如意等吉祥符号上的形象,象征守卫财富、健康和好运。
桂林雕版彩色套印:
“蛇印”讲究形态、色彩和谐
彩色版画印刷术,又称木刻水印版画(简称木版水印),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在印刷机器尚未发明和广泛使用的古代,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的木版水印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北京荣宝斋、杭州十竹斋的木版水印技艺早已闻名四海。
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是对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其特点是画面线条细腻,色彩丰富但不艳丽炫目。不同色版的交叉套印使得画面突出融合叠加的透视效果,层次分明,整个画面透露出复古和传统的韵味。
日前,记者来到七星区下梁江路的厚博坊工作室,一进大门就看到工作台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质板片,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波正拿着工具在台前进行雕刻。“套印作品制作全靠工匠的手上功夫,拿工具的手像是带着镣铐跳舞,而且每一步都得跳得流畅丝滑。”胡波介绍,他的祖辈以前就是从事雕版彩色套印的。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其祖辈调驻省城广西书局(桂垣书局)从事雕版刷印工作。到清末时由于战乱频发,书局关停,他的祖辈又回到市井,运用所学印制传统年画、佛像、水印版画等营生。
“所以在说艺术性之前,这些套印作品也是面向民众的‘商品’。”胡波说,过去民间对于印刷品的追求莫过于对生活的美好祈愿,而十二生肖主题的作品自然也是每年春节前后的“理所当然”,譬如生肖挂画,生肖日历等。相较于其他生肖,生肖蛇类作品在制作时要多花很多功夫进行美化。“如果不把蛇美化一下,你想想就这么一幅大蛇日历挂在客厅里,主人和到访的客人看到会是何感想?”
“这第一重功夫就是形象设计。”胡波说,即使是现在,不少人对蛇也脱不了“危险”“可怕”的第一印象,所以他们在雕刻时总要反复掂量作品该还原到什么程度,雕得太逼真,民众看着觉得害怕;雕得太“美颜”,大家又觉得作品偏离主题,“所以经过市场长时间筛选,匠人们在雕刻蛇的时候都会弱化其尖牙、鳞片等攻击性的特征,转而多展现蛇身体的柔软、流线美。”
记者也来到桂林博物馆看到了生肖版画的彩色拓印作品,只见一条红色的小蛇在纸上连续绕了好几个弯,身上点缀着不少金色的花纹。胡波说,“蛇印”的第二重功夫正是颜色搭配。雕版彩印实现彩色化靠的就是“一色一版”,整幅画作有几种颜色,匠人就需要依据图案雕刻几块版。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和金的配色最有吉祥喜庆氛围,所以自然也多是红、金两种样板。“在松烟墨里加入金粉和朱砂,就能调配出色彩纯正的颜料,这样印出来的作品才不易褪色,印出来的蛇也更具喜气。”
桂林糖画:
蛇图案颇有童趣
糖画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以勺为笔,融糖作墨,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日前,桂林糖画入选桂林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也来到其代表性传承人陆海青的工作室,向其讨教糖画中的蛇元素。
陆海青介绍,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记载,在明代宫廷习俗中,每当新年祭祖时,官宦大户人家往往用模具印制糖狮、糖虎和文臣武将等形象用以祭祀,后来该技艺传入民间,才逐渐演变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桂林曾是郡县治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大便利了糖画这一源自北方的民间技艺传播。
“十二生肖是新年祭祀绕不开的内容,所以蛇自然也就成为了糖画的传统主题之一。”在工作室内,陆海青向记者介绍了制作糖画的工具。除了一口用于熬糖的铜锅,一只用于“作画”的铜勺,就只剩一个用来给顾客定主题的转盘。“过去的糖画转盘内容基本都是花鸟鱼虫、十二生肖,后来在民间不断发展中才逐渐有了更丰富的图案选择。”
陆海青向记者展示了糖蛇的绘制过程。只见他用小勺舀起融化的糖液,在一旁的操作台上来回舞动,抖、提、顿、放,粗细均匀的糖线起承转合,在台面上勾勒出蛇头、蛇身、蛇信。待糖液冷却凝固后,他用一根竹签粘住糖画,一条金蛇便跃然而起。
陆海青说,糖画是一门“玩”的艺术,以铜勺为笔,融糖为墨,画出各人喜爱的图案,观之若画,食之有味。在过去民间糖画的主要受众群体正是孩童,相较于图案背后的吉祥寓意,他们更在意好不好看。尽管每位糖画师傅的画法可能都有些许不同,但是作画的思路一定是相通的。“换位带入小孩子的视角,一勺糖固然好吃,但是糖画却是可以在手中把玩的甜蜜玩具,这自然是后者吸引力更大。”
正因为是要吸引孩童们的喜爱,所以糖画中的图案设计往往都颇具童趣,这一点即使是现在也不能例外。陆海青告诉记者,用糖画蛇的时候,拿勺的手“下笔”必须流畅,这样才能画出均匀一致的糖线,形成的图案才显得灵动轻巧;其次在画蛇的时候也要把蛇画大,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它威风凛凛;在画完蛇的轮廓之后,还要对蛇信、蛇牙以及鳞片等细节进行细致刻画,细节画得越精细,也就越能吸引到孩子们的目光。“过去好的糖画师傅一定是当地的‘孩子王’,任何图案在他手里稍加装点,就能成为孩子们追捧的掌中宝。”
记者阳聃甫 文/摄
传统教育“不打烊”
平安幸福过新年
春节来临,叠彩区各社区的庆新春活动也越加红火热闹起来。无论是传统的写春联,还是和寒假结合的青少年实践活动,让社区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年味。
春联拓印 弘扬家风家教
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弘扬良好家风家教,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近日,叠彩区北门街道金河社区联合桂林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桂林银行北辰路社区支行开展“墨香传家风,送福迎新春”主题活动。
活动中,书法老师们现场挥毫泼墨,为居民们书写春联,一幅幅充满祝福和美好寓意的春联在笔下诞生。现场居民、环卫工人、城管队员等纷纷排队领取自己心仪的春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活动还设置了禁毒和反诈知识抢答环节以及游园活动,大家积极参与,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叠彩区北门街道春江社区的迎新春活动也选择了传统的写春联。春江社区近日联合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桂林市石山绿化试验站以及桂林银行虞山桥社区支行,共同开展了一场“民族团结一家亲 翰墨飘香迎新春”活动。
活动中,各族同胞踊跃参与,纷纷展示自己的才艺,通过歌曲舞蹈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叠彩区书画家协会会长蒋才智带领协会成员挥毫泼墨,为居民们送上了充满新春祝福的佳作。活动的互动环节中,社区志愿者向群众普及了防火、禁毒、反诈等知识,最后大家共同品尝了年糕、松糕。
在叠彩区叠彩街道叠彩社区,社区党委将“迎新春写对联送祝福”和党员“双报到”活动结合在一起,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志愿者们还进行了反诈、优生优育、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等知识宣传。
叠彩区北门街道圣隆社区开展了“喜迎新春巧手画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印手工活动,辖区内的青少年通过创作寓意吉祥、充满节日气氛的版画作品,让大家感受传统书法之美,传递诚挚的新春祝福。活动现场,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解了拓印的文化内涵和基本手法,接着亲手示范引领着孩子们踏入拓印技艺的奇妙世界。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更在欢乐的氛围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座电影 播撒文化种子
春节,也是孩子们放寒假时,社区除了为居民送祝福,也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庆新春活动。
为了强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安全教育与宣传,叠彩区北门街道铁路社区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开展未成年人禁燃限燃烟花爆竹宣传活动,增强了孩子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用更加文明、健康的方式庆祝传统节日,做好文明践行者、宣传者。
为弘扬勤俭节约美德,培养日常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营造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叠彩区北门街道水塔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以“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主题的寒假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向大家介绍了外出文明就餐的礼仪,倡导大家自觉践行“光盘行动”,从个人和身边小事做起,提醒并规劝身边的铺张浪费行为,争做绿色节约消费的践行者、传播者。
叠彩区叠彩街道清秀社区的活动以“蛇年看影展风采,民族团结向未来”为主题,活动当天,社区组织辖区小朋友们观看《草原英雄小姐妹》,影片中姐妹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孩子们,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社区还联合甲天下教育开展毛笔字教学,小朋友们认真临摹,一笔一划都充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林珑 陈恬静 程明玉 戚蕊 何舒琳 吴卉 屈燕芬
圣隆社区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邱岳棠)为给辖区居民营造干净整洁安全的节日环境,日前,叠彩区北门街道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圣隆社区充分发挥“网格”管理优势,了解到辖区凤凰山有杂物堆积,存在安全隐患,社区迅速召集了区人大、叠彩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铁路中队、辖区党员代表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清理凤凰山杂物 把好安全关卡”环境整治活动。活动中参与人员发扬了“不怕苦、不怕脏”的奉献精神,在凤凰山的不同地段,齐心协力清理山上的杂物,消除山火隐患。圣隆社区将继续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确保辖区内的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凤集社区开展学生假期
安全教育主题宣传活动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陈相飞)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近日,叠彩区北门街道凤集社区携手北门派出所组织学生及家长开展节前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民警通过播放安全警示视频、现场讲解、互动交流的方式,从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注意事项到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禁毒、防范电信诈骗,引导大家全方位重视安全防范。
通过此次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奥社区开展春节游园活动
本报讯(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王雅琪)春节期间,叠彩区北门街道国奥社区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近日,社区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春节游园活动,特意邀请了城管和环卫工作人员,一同欢庆佳节,活动也吸引了辖区内众多居民踊跃参与。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大家相互交流、分享游戏技巧,顺利完成游戏的居民,都能领到社区精心准备的小礼品,代表着对大家的祝福。国奥社区也将举办更多类似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外国朋友过除夕
除夕当天,阳光柔和地洒在阳朔的山水之上,新西兰的James McLean一家此刻正聚集在格格树民宿,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一次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除夕。民宿的庭院中,一边摆放着鲜红的福字纸张,另一边则陈列着肉馅、玉米、胡萝卜和饺子皮……得知他们特意选择今天来体验中国年味后,民宿老板陈荣华迅速安排了这些活动,让这家人在桂林体验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James McLean一家轮流尝试书法,他们分别书写了“桂林新年好”,并合影留念,将在桂林过年的美好记忆永久保存。他们还跟随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虽然包出的饺子形状各异,但这也是他们对中国年味最真实的体验。
Bruno Castle-McLean体验到了这些年味后非常开心,他告诉记者:“我们早就想要来桂林看喀斯特地貌了,这次选择除夕到桂林,一来是圆了桂林旅游的梦,二来就是专门体验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我们体验写春福和包饺子等传统文化习俗,非常开心在桂林体验到了这样传统的年味。”
夜幕降临,繁星点缀着夜空。民宿内灯火辉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摆上了餐桌。大家围坐一起,举杯互祝,用言语表达着彼此的祝福。
James McLean表示,这是他首次来桂林,在这里他愉快地体验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此行收获满满。未来,他会向朋友们推荐桂林,推荐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让更多朋友感受到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滕嘉 文/摄
乙巳春节趣谈:
春节日期原来是这样来的……
“百节年为首”。29日迎来乙巳春节。你知道吗?每年春节的具体日期,都由我国现代唯一的历书编算机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计算公布。那么,春节的日期到底是怎么确定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称为“岁首”,寓意着一年的开始。现代农历沿用“夏正建寅”的历制,即岁首在寅月,也就是今天包含雨水的孟春正月初一。“实际上在西汉以前,岁首并非一直在寅月,殷以丑月为岁首,周以子月为岁首,秦以亥月为岁首,即分别将夏历的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定为岁首。直到西汉颁布《太初历》,才明确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沿用至今。”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说。
“现在的春节日期根据农历历法编算确定。”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副研究员成灼表示,精准地确定春节日期,要求有一套标准的农历编算规则和编算模型。过去由于没有农历编算的国家标准,曾出现过不同版本日历资料显示的节气时间、重要传统节日时间不一致等问题。2017年,由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正式发布并实施,首次明确了农历编算的模型、精度以及编排规则、表述方法,农历日历编算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自此有了保障。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中明确,包含冬至节气的农历月为农历十一月;农历十一月之后的第二个(不计闰月)农历月,即包含雨水节气的农历月为农历年的起始月正月;而朔日是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即为初一。如此,农历正月初一的日期就有了明确的天文学标准。
细心的公众可能发现,相比去年,今年春节所在的公历日期相对较早。为什么春节日期时早时晚?成灼解释说,现行公历一年长度为365或366天。而一个农历平年有12个月,长度为354或355天,平均比公历年少大约11天。若按此时间差长期下去,会出现春节在夏天过的情况,因此农历历法中设置闰月,使月份顺序与四季相符。农历年中,冬至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为闰月,中气指从立春开始排序的二十四节气中偶数序列的12个节气。含闰月的农历年,年长为384天左右。此外,正月是包含雨水节气的农历月,而雨水对应的公历日期一般在2月18至21日。“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春节的公历日期最早是1月21日,如1966年的春节;最晚是2月21日,如2319年的春节。”
“总结来说,如果农历年有闰月,则当年春节对应的公历日期会相对较早,如乙巳蛇年是闰年,当年春节是2025年1月29日;而下一年春节对应的公历日期则相对比较晚,会推迟大约19天,如丙午马年的春节是2026年2月17日,比乙巳蛇年春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晚19天。如果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春节对应的公历日期则会提前大约11天,如甲辰龙年为平年,春节是2024年2月10日,乙巳蛇年春节比其早12天。”王科超说。
据新华社
“巳巳如意”
前几天,一些市民在市区一商圈的蛇年主题文化墙前打卡拍照,祝愿蛇年万事顺心如意。
记者邢刚 摄
要美味不要伤脾胃
中医支招春节长假健康饮食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田晓航)享受美食是春节长假里的一大乐事。中医专家提醒,这一时期人们饮食种类丰富、节律紊乱,易伤脾胃,应坚持合理膳食,可采用代茶饮、药膳等中医药方法调养身体,改善消化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中医讲究‘食饮有节’,饮食以七八成饱为宜。”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唐旭东说,春节饮食应合理搭配主食、肉类、蔬菜和水果,“大鱼大肉”宜适量,每餐有新鲜果蔬;可多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减少油炸、煎炒和高盐调料;规律进餐;尽量少饮酒,可以茶代酒或选择低度果酒,慢慢饮用或边饮用边吃饭,酒后可喝温水或蜂蜜水帮助解酒;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酒、摄入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而诱发急性胰胆疾病和胃肠疾病。
消化不好怎么办?唐旭东说,常吃生萝卜可以消食下气、帮助消化,食用山楂麦芽消食汤也可以消减油腻、促消化。平时脾虚、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应适当控制饮食,可在饭后散步、做简单的运动,按摩腹部,这样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此外,午后得空休息一下、适时眯一觉,有利于解除疲劳、促进肠胃蠕动和食物消化。
春节期间还可选择合适的药膳调和脏腑,增强体质。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介绍,北方地区总体寒冷,体质偏寒的人可选用具有温中暖胃补血作用的当归羊肉汤;南方地区体感仍然偏冷,体质偏虚的人可服用花胶炖乌鸡,同时,南方湿气较重,陈皮红豆莲子芡实汤可帮助健脾祛湿。